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正文
     

    海西文史资料 第四辑

    2011年04月06日 00:00  点击:[ ]

    目录

    记陈老总途经柴达木………王运华(1)

    回忆彭老总视察柴达木……周长龄(8)

    慕生忠将军与格尔木……赵 珍(15)

    阿吉老人在柴达木……梁泽祥(24)

    秋什杰先生事略……李配宽(36)

    纳赤台建站轶事……杨庆繁(42)

    在可可西里建站的日子里……万修忠(66)

    初进柴达木盆地的见闻……赵荣林(82)

    记柴达木第二轮钾矿普查……胡继武(93)

    蒙古族人民早期发现和开采利用锡铁山

    铅锌矿的过程……彭措达尔杰口述

    麦里根翻译整理(100)

    国民政府在香日德的屯垦活动

    ……………………丁尕 梁良(104)

    香日德德兴海海源

    分号始末…………丁尕 梁良(112)

    马步芳在可鲁沟地区挑起的

    民族事端……彭措达尔杰 麦里根(125)

    都兰自卫述略

    …………丁尕 王武魁 王洛(137)

    忆海西州第一个民族医疗机构

    蒙医科…………金巴(163)

    壮观的石经院…………陈佐帮(167)

    记陈老总途经柴达木一事

    王运华

    1956年春天,陈毅同志率领的中央慰问团负责接待陈老总一行。陈老总一行路经海西的路线是茶卡、察汗乌苏(当时州政府所在地)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温泉(即唐古拉山)等地区。

    第一站是茶卡、我们到茶卡后,同茶卡区负责同志商量了接待事宜,决定做八宝饭、几样保定小菜和一些盐煮花生来招待。布置完后,我去黑马河迎接陈老总一行。到黑马河后,从国家民委的王处长那里得知:陈老总一行的慰问团有百余人,大、小车数十辆,并告诉我中央统战部汪锋副部长也来了,由青海省副省长扎西旺徐同志陪同。随后,我就去找汪锋副部长,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他马上领我去见陈老总。见了陈老总后,陈老总就问我:“你是海西州委派来的吗?”我回答:“对”。他接着问:“州府所在地离这里有多远?”

    “190公里。茶卡一过就是州府所在地察汗乌苏。”

    “你们不要为我们招待得太费事,我们是路过的。黑马河给我们做了10几个菜,我们也吃不了那么多,还是浪费了,况且我们自己也有带的。”陈老总嘱咐道。

    “我们海西条件差,招待得很简单,不如黑马河。”我回答说。

    陈老总笑着说:“很好,很好。”

    中午到了茶卡,吃饭时我们把八宝饭、保定小菜及花生端上,没有馒头,就用饼干代替了。陈老总一看,很高兴地说:“嗯,不错。稀饭、小菜是走路人的好饮食,即解渴又耐饿。”

    陈老总的夫人张茜身边总是跟着一个15至16岁模样的小姑娘,身穿粗布兰衫,好象是乡下来的。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小姑娘是他们的小勤务员,再看看陈老总及夫人的衣着,也是那么简朴。

    饭毕,陈老总又问我:“这里距你们州府所在地还有多远?一路上有村庄吗?”我答道:“还有120公里。路上除了偶尔有几顶帐房外,没有村庄。快到察汗乌苏时,有一个夏日哈村。“

    傍晚,慰问团到察汗乌苏,州委书记方新、州长官保加等出来迎接。陈老总下车后说:“你们这个地方真不错,地广,人稀宜农,宜牧有好土地就可以的养活人。”后,州委书记方新同志向陈老总汇报了海西的详细情况。

    晚上,在察汗乌苏召开群众大会。陈老总讲了话,他说:“柴达木是个很好的地方,开发建设柴达木是很光荣的!你们要配合当地少数民族同志,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调动大家的积级性,把柴达木建设好,争做建设柴达木的英雄!”会后,中央慰问团演出了相声、评剧等文艺节目。当时州府所在地人不多,这天晚上全都参加了大会。

    第二天早晨起来时,下了半尺厚的大雪。见此情景,方新同志极力挽留,说:“下了这么大的雪,今天就不要走了。”陈老总说:“我们任务很紧,最好还是能走就走”。这时,王处长问我:“咱们今天可以走吧?”我说:“最好是今天不要走了,如果任务太紧非走不可,走也可以。”最后还是决定走,于是我们从察汗乌苏出发,王处长和我打前站。刚走出察汗乌苏雪就小了。走出50公里后,到了香日德(都兰县所在地),都兰县各级领导都来迎接陈老总,并留慰问团吃中午饭。饭桌上摆了10个菜,陈老总见后千告诫他们:“做这么多的菜既麻烦又浪费,这样很不好”。

    到诺木洪时,天色不早了,就决定今晚住在诺木洪。陈老总在外面随便走走,看见沙柳森林,当时最大的沙柳包方圆有好几米,陈老总就说:“海西就是好,给你们州政府说一下,要很好地保护这些树林的责任”。沙柳林附近有几顶帐房,我就介绍说:“我们现有看见的这些帐篷,蒙古族住的蒙古包,他们属于台吉乃旗。过去这个旗有1000余户,每户都有牲畜几百只,最多的达6000只左右。30年末,由于马步芳制造民族纠纷,挑拨民族关系,使哈萨克人和蒙古人互相仇杀,两败俱伤。至解放时,台吉乃旗人员不到300户,最多的牲畜不到500只,有些甚至连1只牲畜都没有。现在经过政府的救济,每户人家拥有牲畜最少在100史以上”。当时公安局的尕才仁也地中跟前,我指着尕才仁说:“他就是台吉乃旗的人”。

    “哦,现在你们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要注意民族间的团结,互敬互让,做到各民族共同繁荣昌盛,共同过好日子”。陈老总勉励我们大家说。

    下一站就是柴达木行委员会所在地——格尔木,格尔木距诺木洪只有120公里。次日从诺木洪出发,中午12点就到了格尔木、柴达木行委主任龚福恒出来迎接,并向陈老总介绍说:“柴达木是个有草、有水、有地还有原始森林,风景独特而别致的好地方,而且矿藏极为丰富,金、银、铜、铁、锡等都有,还有不少稀有金属。”……

    陈老总听完汇报后,就到院子里散步,看见几个人正在打篮球,不顾空气稀薄,跃跃欲试地说:“我也试一试”。打了一阵,兴高采烈地说:“都说这里氧气少,空气稀薄,我看还可以嘛”。这时张茜也来了,笑着对我们说:“看你们把他逗的,都成小孩子了”。晚上,评剧团的同志又为群众们演出了文艺节目。

    第四天,将陈老总一行送至唐古拉山时,西藏自治区已来人在那里等候。至此,接送陈老总一行的任务圆满完成。

    陈老总的那种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使人敬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回忆彭总视察柴达木

    周长龄

    我没在彭总身旁工作过。有幸的是,1958年10月彭德怀副总理视察柴达木,为了彭总的安全,我受命做了几天保卫工作。虽然是短暂的几天,但他那种简朴的生活和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作风,使我深受教育,感受至深,至今记忆犹新。

    彭总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作风。彭总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是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的生活保持着简朴的优良作风。彭总到达柴达木的第二天,在慕生忠将军和青海省副省长孙君一的陪同下,从格尔木出发,实在考察青藏公路的建设和运输情况,一直到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口,又到纳赤台视察几个厂子时(青藏公路管理局新建的硼砂厂、铁厂等),大家总觉得彭总第一次到高寒地区,又亲自到厂子,既高兴,又过意不去、为表示心意,就在桌子上摆了些糖果。彭总一见就严肃的对孙君一副省长说,你们青海哪来这样的作风?(后来知道,在西宁就批评过招待的事),到了柴达木工委,他要我陪他到伙房去看一看,没料到一进伙房就看到桌上、面板上乃至地上,摆了许多菜、肉、火锅、酒等。彭总立即提出了批评,他对我说:“这样的作风不好。”接着又对炊事员同志说:“我是说他们这种作风不好,给你们也增加了辛苦。”最后还是按彭总规定的四菜一汤上了菜,他才满意。彭总坚持原则,反对铺张浪费,对工作要求很严。对于上述不好的作风,他是从爱护的角度出发,给以严肃地批评,他的言传身教,使人心悦诚服。彭总这种坚持原则、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的原理,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基本路线。在视察中,彭总始终坚持这一路线,哪里有群众他就到哪里,总是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之中。不管是负责干部,还是普通工人,他都是和蔼可亲,平等相待。回忆当时彭总来柴达木,一走下飞机就微笑着向人群招手致意,和各方面的负责同志一一握手,随后乘车去格尔木青藏公路管理局。彭总还没到,院子内外就挤满了人,有干部,有工人,也有居民。我们从安全考虑,虽进行了劝阻,但院子里还是有不少的人。彭总一进院子,没有休息,就到群众中,亲切地和群众见面,向大家问好。他说:“同志辛苦了,我向同志们表示慰问。人总是要为国家、为人民作一番事业的。你们在世界最高的地区修通了公路,在柴达木这块宝地建起了新的城市,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艰苦奋斗,为开发和建设柴达木做出更大的贡献,把柴达木建设得更加美好”。尔后,彭总到大柴旦视察大柴旦硼砂厂(即现在的化工厂)。当时 硼砂厂筹建时间不长,都是露天生产,大铁锅熬硼砂(人都称大锅熬稀饭)土法生产,锅台附近又脏又乱,彭总没有犹豫,走到熬硼砂的锅台前,去和工人握手。有一个工人手上沾有硼浆,想在身上擦一擦,彭总一把抓着他的手,紧紧的握起来。彭总从锅台边走到沉淀池边看边问,了解了生产过程,又看了硼砂产品,非常高兴,非常赞赏,赞赏同志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赞赏工人同志干劲足,对国家贡献大。他向干部、职工讲话时说:“同志们在人烟稀少,又是高原地带的柴达木地区忘我地劳动,在工作上有了眉目,打下了基础,使人很高兴。现在这里有了些小房子,也有了些规划,明年就不同了,铁路修到这里,那时就要建大房子了。这个地方发展了,全国人民很高兴。”彭总不仅关心职工群众的生产,也关心职工群众的生活,在这方面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第三深刻印象是,彭总在柴达木视察期间,无论是和负责同志谈话,和干部职工见面,或是作报告,对柴达木资源和开发和建设,都表现了十分关心,十分爱护,十分支持。他曾几次以历史剧“白蛇传”中的“盗灵芝草”的故事,形象地比喻柴达木是个好地方。他说,“过去白蛇曾到昆仑取过‘灵芝’草救过许仙,‘灵芝草’有没有不晓得,有这个传说,说明是个好地方”。当他听了汇报后,赞许柴达木地区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发展前途无限。他说,两个“五年计划”,青海会建成一个工业体系,主要在柴达木。而且以军事家的眼光分析了柴达木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他说:“柴达木远离前线,是一个很好在国防基地,敌人不容易破坏,其他地区破坏了,这个地方还在生产,是大后方很重要的工业基地,因为这里是宝库,到处都可以取到“灵芝草”,不单是救许仙一人,而是全国人民都需要,从而肯定了柴达木的战略地位。正因为如此,他非常厚爱柴达木,处处给柴达木以鼓舞,事事给柴达木以支持。他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大家,安心柴达木,以柴达木为家,以吃苦为荣。柴达木地区贡献。他在报告中强调说,你们在这个艰苦地区工作,作出这些成绩,每一滴汗,每一滴血都是为国家作了工作。彭总在听取了柴工委的汇报后,了解到柴达木地域辽阔,运输困难,不仅影响着生产,也影响职工生活的安排,他很关心,当即亲自批条,从部队退役的旧汽车中无偿调拨给150部能行驶的较好的车辆。连夜派人将车接出。这就大大缓解了动力紧张的局面,保障了物资的供应,进一步搞好了职工的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彭总的这些无微不至和关怀,寄托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们柴达木人的无比依赖和殷切的希望,我们柴达木地区的进步、发展,其中就包含彭总的心血,彭总是我们柴达木的贴心人。

    我们敬爱的彭总,虽然已经逝世了,但是他的光辉形象,象南山的颈松,永远屹立在我们柴达木人的心目中。他对我们柴达木人的鼓励、支持,

    将永远鼓舞着我们胜利前进。

    慕生忠将军在格尔木

    赵珍

    慕生忠系陕西省吴堡县人,生于1909年。1930年参加党的地下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一野民运部长;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治委员、运粮总队政治委员;青藏公路、铁路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兰州军区后勤部政委;柴达木工委常委;中共格尔木市委常委等职务。

    1953年初。西藏军民吃粮告急,中央把运粮任务交给西北局,西北局立即成立了总队,调原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治委员慕生忠任运粮总队政治委员。

    去年夏天,慕生忠在赴京开会之际,向彭总汇报向西藏运粮的困难,建议修建青藏公路,彭总表示同意。10月,慕生忠回到青海。他带领人马,在短短的时间里,修复了从香日德至格尔木300公里的公路运输线。

    1954年1月,慕生忠与各方联系,但从格尔木至拉萨段筑路问题未能解决,最后还是找到彭总,汇报了青藏公路的进展情况及困难,并建议先修一条从格尔木到可可西里(五道梁)的300公里的路段。彭总极为赞赏并给以大力支持,还让慕生忠写份报告由他直接转呈周总理。两天后,报告批下来,慕生忠带着汽车和工兵,兴冲冲地赶回格尔木。

    5月11日,他带领1200多名民工和战士,在纳赤台、昆仑山口、楚玛尔河两岸摆开战场,边修路边通车。7月30日,10辆十轮大卡车开上了可可西里,从而推翻了外国探险家断言人类根本无法在此生存这个令人生畏的结论。

    10月20日,慕生忠率领筑路大军征服了唐古拉山,在海拔5700米以上的地方修筑公路30公里。

    11月11日,筑路大军胜利到达藏北重镇黑河(那曲)。

    12月15日,200多名筑路英雄、100台十轮大卡车,穿过羊八井山峡,浩浩荡荡进了拉萨。

    至此,前后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他们就将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的道路全部打通;与此同时,北线筑路大军从敦煌出发,边修边通车,穿过祁连山,越过百里盐湖,顺利到达格尔木。

    12月25日,康藏公路与青藏公路同时举行了通车典礼。

    在建设高原新城格尔木的过程中,慕生忠同志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他和大批开发柴达木的同志,把建设格尔木看作是开拓大西北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格尔木建站后,他只给同志们讲了四句话:

    一、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当格尔木第一代居民;二、我们在世界屋脊开辟一条平坦大道,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三、我们喜欢亲手建设城市,更喜欢自己亲手建设的城市;四、不平凡的事业是平凡的人创造出来的。

    1954年3月,为了在格尔木开荒种地、栽树,他们挖出了第一条水渠。慕生忠同志派汽车前往湟源拉运树苗,第一批拉动14万株,内有杨树,还有少量柳、杏、桦树等。5月份,这些树按规划栽到格尔木的土地上。30年来这些树已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了。慕生忠还组织剩余劳动力,唤醒千年沉睡的荒原,开垦了27亩荒地,播下了第一批种子,做到耕种当年,受益当年。蔬菜丰收,1个萝卜净重达17斤。从而改善了同志们的生活,一些因缺乏蔬菜而患坏血病的同志,也得以恢复健康,增加了高原生活的适应性。

    1954年秋,为了不致使一些物资日晒雨淋,他们在现代通讯营西水渠边,用铁丝把驼鞍杆捆扎起来充当檩条,用手打成土坯垒墙,红柳芦苇当作顶棚,盖起了30平方米的简易仓库,建造了格尔木市第一座房子。1955年下半年,在现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汽车一队的家属区内,用上述的办法修建了第一批办公室、医院。不同的是,盖房之前地基下挖了1.5米左右,上边用土坯垒墙,造成一种近似窑洞式的房子。彭总就这件事还对慕生忠风趣地说:“你把陕北的文化带到青藏高原去了,以后我借你的窑洞住几天,可以吧?”

    1956年上半年,格尔木人民在慕生忠同志的领导下,第一次全面洒药灭蚊。下半年第一次建起一座砖窑,这是原格尔木县砖瓦厂的前身。为了开发格尔木,慕生忠创建了第一个农场——耿藏农场,开荒6万余亩,当年播种30多亩,收获青稞1万余斤,好的亩产达300斤。

    1956年4月上旬,中央派陈毅元师率慰问团赴西藏访问,途经格尔木住了3天,由慕生忠陪同。在格尔木期间,召开了慰问大会。陈老总与在格的军民见面,并讲了话,陈老总说:“我没参加长征,现在进行补课。”当时想见陈老总的人很多,慕老很耽心,陈老总说:“不要怕,大家要看就看嘛。”会后,还进行了慰问演出。

    为了让陈老总顺利返回北京,慕老率领他的战士们抢修了察尔汗机场,陈毅老总由此乘飞机经重庆飞抵北京。

    1958年10月20日,彭总乘坐的飞机降落到盐湖机场上,他走下飞机,站在坚硬的盐壳上,眼望一辆辆疾驰的汽车,微笑着对周围的同志说:“嗬!这机场好大的气派哟,这公路也非同一般啊”。到了格尔木,住到慕生忠的窑洞里。,院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彭总对团聚的筑路工人和战士说:”你们在高原上辛苦了,我向同志们表示慰问。人总要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你们在世界最高的地方修通了公路,在柴达木建起了新城市,这是很了起的事情,希望大家好好地干“。第二天,彭总在慕生忠陪同下,实地考究了青藏公路,并登上昆仑山口,后在张达志、青海省副省长孙君一的陪同下坐汽车经大柴旦,从敦煌反京。

    1959年9月,慕生忠将军调离了格尔木。

    1982年8月13日——23日,年愈古稀的慕生忠将军故地重游。他目睹当年洒下辛勤汗水的格尔木旧貌换新颜,心情格外激动,挥毫写诗以表情怀。诗曰:

    重返祁连麓,精神大为振奋。

    过去一片荒野,现已杨柳成荫。

    帐篷难得再见,繁华戈壁新城。

    不是人民双手,哪得蜃楼重现。

    1989年7月3日,耄耋之年的慕将军携妻带子三返格尔木。为表达他对这片神奇土地的眷恋之情和对后一代开拓者的希冀,又写了如下诗篇:

    风雪千里青藏线,连接祖国西南边。

    江河源头历艰苦,英雄无畏永向前。

    八十老翁返昆仑,千里戈壁有新城。

    创业艰辛心无愧,喜见革命后来人。

    抚今追昔,当年慕生忠将军与格尔木人同舟风雨。他不仅是青藏、敦煌公路的开拓者,也是格尔木市的奠基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阿吉老人在柴达木

    梁泽祥

    参加工作不久,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就送我一本《可爱的柴达木》,至今已是30多年了,我一直珍藏它,不知读过多少遍。我爱柴达木,我更爱柴达木的创业人。他们用铁臂和双手开发建设柴达木,用辛劳的汗水浇灌了这块沉睡了万年的沙土,使它开出了各种奇异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是的,我们怎能忘记那些开发和建设柴达木的功臣。在那数不清的功臣当中,特别令人尊敬和不能忘怀的是乌兹别史族的伊沙.阿吉老人。

    伊沙…阿吉,对我们柴达木人来说并不陌生,许多老同志还能唤起亲切的回忆和战友的怀念。伊沙.阿吉,这位出生在新疆的老人,在柴达木整整奋斗了47年。为解放军带路,消灭了乌斯满匪帮;为寻找石油的勘探队员当过向导,找到了各种储油构造。老人于1961年10月7日病逝,至今仍葬在柴达木西部油田上。伊沙.阿吉,1893年11月27日出生在新疆的且末县。因他出生在新疆,所以被误认为是维吾尔族。其实他不是维族,而是乌兹别克族。他的祖籍是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市。当时,由于沙俄对中西亚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加上对外侵略战争,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他的父亲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于1874年丢下唯一的妺妺茹仙汗与同乡一道逃荒来到我国新疆。开始在喀什、和田等地以制靴为生,后搬迁且末县开铺经商,销售土特产品。1894年阿吉的父亲带着阿吉返回老家安集延市,然后又带着阿吉和他的姑姑茹仙汗经巴基斯坦、阿富汗、阿曼到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1896年经红海到埃及开罗经商。1902年茹仙汗得病要求回国,在途中病故,安葬在约旦国。后来又经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直到1904年春才回到老家安集延市。1905年又回到新疆且未县。其间,阿吉随父在外呆了九年之久,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商方面的经验。

    1901年,伊沙·阿吉,首次进入柴达木盆地,并在阿拉尔地区建立了商业网点。从新疆、甘肃敦煌运进粮食、土布、茶叶、糖果等,然后向外地贩运皮革、皮毛等。当时阿吉老人经商,运力是较充足的,大约有150峰驼,来往于新疆和甘肃一带。后赤来又发展到兰州、成都、西藏等地。但由于当时反动政府权的统治,商业是没有保障的。1938年,新疆的盛世才反动当局勾结青海的马步芳匪徒以宣传共产党的罪名将阿吉老人的岳父依明阿吉和当时在兰州、敦煌负责购买货物的大妻弟再东江和阿吉本人,分别在新疆和盆地被反动当逋浦关押在迪化市(即乌鲁木齐)的乌拉泊监狱中。由于阿吉老人在柴达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他们得到消息后,蒙族部落头人阿哈台吉立即派人去水湖路堵截,因反动当局耍弄花招,临时改变押送路线,结果他们白白等了三天三夜。1945年,反动当局以里通外国和私通共产党的罪名将阿吉老人的大妻弟杀害。当时亲戚朋友凑钱和变卖家产,于1946年和1947年把阿吉老人的岳父和他本人从狱中赎了出来,但家业也从此破了产。阿吉老人来到盆地开荒种地。1949年生活实在无着,又只好回到新疆。才回去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消灭流窜在柴达木的土匪残余,解放阿吉老人长期居往的那片地方。阿吉老人成了当然的带路人。从1949年到1954年,他带解放军三进三出,终于消灭了残匪。一次,他带领一个剿匪营行进一个叫里山的地方,天已经黑了下来,正准备宿营,突然发现一股牧民打扮的人在游荡,阿吉老人警惕性很高,建议收缴他们的武装,但他们欺骗解放军,只缴了部分旧武器。半夜,这夥牧民打扮的土匪突然对解放军进行袭击,机枪手被打死,一些同志被打散,部队遭到了损失。他们掩埋了战友,重新上路,但携带的干粮已被土匪抢光,等赶到阿拉尔营部,发现营部也被土匪袭击,留守人员被

    打散,东西被抢空,通往团部的线路被切断。阿吉老人凭着路熟的经验,带着部队绕道向团部行进,幸好半路碰到一群被土匪撵散的羊,他们抓到后,就以羊肉充饥,用羊皮盛水,本来3天的路结果走了8才到达团部,会集部队很快消灭了这股土匪。1954年,解放军在阿拉尔修建营房,驻上了一个团的兵力,主要任务是保卫牧民的安全。当时部队有两群羊,派一个班放牧。一天夜里,一股土匪突然闯入,我们的战士英勇反抗,但因寡不敌众,除1人脱险外全部壮烈牺牲。现在,这些烈士的墓地成了人们经常瞻仰的地方。

    流窜在柴达木地区的土匪被消灭后,阿吉老人即投入了柴达木的工业建设之中。1954年,地质勘探的先锋六三二队首批进入盆地,在阿吉老人的带领下,这个队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没有迷失方向,而且找到了不少有用的矿藏。他在盆地多年,跑遍了每座山,每个湖,第条沟,每块滩,成了盆地的活地图。他不但知道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有草,而且知道哪里有矿。他随父在外多年,不但学到了经商方面的经验,也学到了各种矿产方面的知识。阿吉是个有心人,他经常在经商的路上,遇到奇异的石头就小心地收藏起来,并做好记号。当寻找石棉时,他马上带领勘探队直奔茫崖,找到了世界上少有的石棉矿。

    1954年,石油勘探队也开始进入盆地,当把阿吉找到后,他带着勘探队员,骑着骆驼从甘肃敦煌出发,经新疆的安南坝、拉配泉、索尔库里,直奔水泉沟。他记得经商时,有一次从新疆返回盆地,路经水泉沟时,又饥又渴,准备宿营做饭,但那里一根柴禾也没有,正在焦急之中,发现一块黑石头在闪闪发光,用火一试不但燃着,而且火势很旺。这意外的发现,使他欣喜若狂,他立即拣来几块同样的石头烧热了饭,并取了样品收藏起来,想不到勘探队找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东西。从那时起,阿吉老人就一直担负着给石油勘探队员带路的任务。只要有阿吉,人们就不怕迷路、找不到水。从茫崖到油砂山、油墩子、油泉子……,在广阔的勘探区域都留下了阿吉老人的脚印。

    阿吉老人的辛劳没有白费,终于迎来了柴达木的大发展。1956年茫崖工委成立了。人们给他搭起了帐蓬,制配了汽车和牛羊,从此就定居在油田上。这时阿吉老人的名字已为广大石油工人、地质人员和解放军战士所熟悉。1956年陈毅同志来盆地视察,在茫崖还亲切接见过他。

    随着柴达木石油和石棉以及其它矿产的发现开发,需修一条当金山到茫崖的公路,阿吉老人凭着他经商时去敦煌所走的路线,带领筑路工人修通了这条路。1957年,阿吉老人又带领一支垦荒测量队,走过无际的大草原,找到了可耕种的土地。阿吉老人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又亲手迎来了柴达木工农业的大发展,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但是隐藏在国内的一小撮阶级敌人不甘心灭亡,1959年在国外反动派的煽动下,进行了武装叛乱。阿吉老人看到叛匪的嚣张气焰,又愤填膺,他顾不得年老体弱,毅然带领剿匪部队进入了茫茫戈壁和草原之中。直到1961年初,阿吉老人才又回到了他长期居住的地方,但这时他身体已很虚弱并得了病。闻讯后,解放军派来了医生,柴工委派来了医生,当地的厂矿派来了医生,各方面的领导也前来看望。但终因病势过重,于1961年10月2日15时25分离开了人间。遵照他生前的遗嘱,将他葬在油田上。

    时间在流逝,31年过去了,阿吉老人当年住过的地窝子已经变成了油区;当年骑骆驼经商所走的路也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他带勘探队员 找到的构造已经开发。在冷湖西部的尕斯油田上,井架林立,机声隆隆,汽车如梭,呈现出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柴达木已成为青海重点开发和建设的地区,世界瞩目的地方。

    阿吉老人的儿女也长大了,他们正遵照父亲的遗言在柴达木继续奋斗着。儿子买买提明.依沙克、儿媳阿瓦汗都在花土沟矿区贸易公司工作,儿子是经理,儿媳是售货员。去年阿吉老人的孙子、孙女也都参加了工作,孙子在石油局水电厂当工人,孙女在镇委做事。女儿铁梅汗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让她到新疆医学院进修,现在是医生。女婿在昌吉州公安局工作。小女儿柴达木汗参加工作当工人,1975年送她到西北民族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到茫崖任职,之后又送到天津商学院深造,目前已改行搞商业工作,女婿也做公安工作。阿吉老人的老伴阿吉汗1990年去世。

    阿吉老人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石油职工也没忘记阿吉老人及其一家。每年清明节,都组织石油工人去阿吉老人墓地扫墓和敬献花圈。逢年过节还派人去阿吉家探望。1980年阿吉的老伴得病,石油局局长、当年与阿吉老人共同战斗过的尹克升同志还带着医生和药品前去茫崖看望。1990年阿吉的老伴病重期间,现任省委书记的尹克升指示派当地的好医生前去医治,阿吉老人逝世后,尹克升又以个人名誉拍来电报表示哀悼。阿吉老人的家搬到花土沟后,上西部的领导也经常去阿吉家看望。

    10月7日我与阿吉老人的儿女又一次来到阿吉老人的墓前。在墓前回忆往事,我思绪万千。阿吉,你放心吧,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去实现你生前的愿望;我们也一定发扬你当年创业的战斗精神,以满腔的热血去浇灌那四化的绚丽花朵,以实际行动来告慰你的英灵!

    秋什杰先生事略

    更巴 香曲布口述 李配宽整理

    秋什杰先生祖籍为海西天峻县,是原汪什代海部落的一位副千户。父辈以牧为生,有少量牲畜,只能维持生活。据传,他是同德县拉加寺活佛维唐转世,9岁时曾入寺当小活佛,不久又回故里。禀性耿直,精明能干,青少年时期就是个善于帮助他人干多种牧业活计的好汉子。

    20余岁时的一次械斗,对秋什杰先生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天,兴修水利加沙部落有一个绰号称江知合的人,带其子和另外两人买伙什杰家的数张羊皮,头天买,次日退,因此发生了口角。江知合等蛮不讲理,竟把秋什杰家的牛全部赶走,伙什杰和坏仓部落的一牧民紧追上去夺牛,双方争执不休,械斗随之了生。江知合等有枪有刀,把秋什杰的头部砍伤,血流如注,他怒火中烧,把对方的两人刺成重伤致死,械斗以1伤2死结束。江知合残败而归,加沙部落的头人恼羞成怒,状告马步芳。马步芳要汪什海的环仓、木华、夏日格、阿日格4个部落,按当时的规定赔偿损失,华桑千户不同意,随写一封措词强硬的信给马步芳,信上说:“杀了人我们不偿命,伙什杰我们不要,你们咋办就咋办!“。

    无奈,马步芳派人把秋什杰抓往西宁,环仓的其科、木华的阿旦等积极支持秋什杰,向马步芳说:“此人不能杀。“伙什杰在马步芳处喂马收税、当差役,干得很出色,得到马步芳的常识,一年之年放回来了。这期间他学会了汉语。

    1941年,马步芳决定在玉树的结古修筑公路,要下汪什代海(天峻)出700人,上汪什代海(兴海)出300人,共1000人在马拉驿处(现玛多县)集中施工,并指派伙什杰为修路总负责人,营长韩进孝次之。修路从3月开始,9月结束,延续 了半年多。民工们饥寒交迫,缺攻无药,27名藏族同胞弃骨荒野,其余的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返回故居。修路回来后,伙什杰先生已执掌部落权力。1946年至1947年间,伙什杰正式成为汪什代海部落的副千户。

    1949年8月,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进军青海。9月5日一军先锋部队浩浩荡荡开进西宁,高原古城西宁在各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宣告解放,马步芳家族的反动统治彻底崩溃。在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胜利进军的震动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下,伙什杰先生产生了弃暗投明、靠拢共产党的想法。因身体过于肥胖,骑马不成,他派更巴和洛日金木代表他,随同丹科等汪什代海的七、八个人骑马去西宁,对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表示欢迎和祝贺之情。他们拜见了军管会副主任张国声和秘书长扎西旺徐等同志,向他们汇报了部落和社会治安方面的情况。遵照张国声等首长的批示,丹科等人返回部落后,和秋什杰一起商量迎接解放的事宜。经过数日的准备,于1950年组建了100人的自卫队,由秋什杰亲自负责,站岗、放哨、抓匪、肃特,维持治安。

    在此后的年月里,秋什杰先生的肥胖症逐年严重起来,行走不便,端坐困难,经常固定在用毛毡等物做成的形似沙发的坐垫中,并用兰色绸子套住脖子挂在帐房杆上,以防倒过去、只管如此,1952年在任都兰县政协副主席(因病未到职)期间,积极 倡导开办了天峻县第一个帐房小学,教师有洛桑、表盘等5位炊管人员数个,100人(不受年龄限制)。夏天在天峻沟办学,冬天在哈达木办学;白天识藏文,晚上读经文,学校下黑白帐房约10顶,经费由部落摊派,直办到1954年7月天峻建政前夕。索才、豆合拉、尕日贡、希毛太等都是当时帐房小学的学生。

    1952年9月,秋什杰先生让侄子尤金带头,抽派更巴、葛陆海、更新木、 洛、娃洛合、才布旦、盖巴、华青等29名青后去西北民族学院学习。他说:“这些青年应该去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党的干部”。经过半年的学习培训,结业返回,被分配到各级党政部门工作。这些同志中,后来任州给干部的有3人,县级干部的2人,科级的更多,如今39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志已离开人世,在世的仅有11人。

    秋什杰先生顺应历史潮流,认清民族解放形势发展的心然趋势,赞同并协助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就地办学校,选送优秀青年赴外地学习,为各级地方政权的建设和巩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干部。这些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为牧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回忆过去、瞻望未来的时候,各族群众没有忘记曾经为天峻办学育人、培养干部做过有益事情的秋什杰先生。

    1954年春节,香曲布等牧民照例去给秋什杰拜年,见他神志清楚,没有调情病情加重的症状,但他说:“以后你们给我拜年的机会没有了平时有机会,请来帐房坐坐。”实际上,此时的秋什杰肥胖、高血压、心脏病、气管炎已十分严重,他任着坚强意志支撑着极度衰弱的身子。是年2月25日,秋什杰先生与长辞,其时正值他53岁盛年。

    纳赤台建站铁事

    杨庆繁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帝国主义挑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胁迫藏族人民拒售粮食物品给我们,使进藏地方干部在食品的供给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处于缺粮少药的境地,形势相当严重。

    为了尽快稳定西藏局势,落实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粉碎帝国主义的阴谋,1953年,党中央委托西北局组建了“西藏运输总队”。其任务就是向西藏运送粮食物资。

    西藏运输总队的大本营设在青海省都兰县内的香日德镇。由于宝珊同志任总队长,慕生忠同志任政委,副政委和副总队长分别是任启明和张子霖同志。在党中央的关怀和西北局的支持下,总队在短时间内就从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陕西等调来大批干部、骆驼。于1953年秋季香日德经格尔木向西藏运送急需的粮食、药品等物资。

    为了顺利完成运输任务,沿线设立了几个转运站,任务是接送驼队,收留病号体乏的骆驼,收集丢失的物资,解决驼队途中遇到的问题并为随后筑路打前站。第一站是格尔木梓,由总队副政委任启明兼任政委,赵建忠任政治协理员,刘奉学任站长,吴葆琨任副站长,翁恩宪是管理员。第二站是纳赤儒,医生王明德,工作人员有李云、韩庆、火明高和我、田树芝是炊事员。向南还有可可西里站和唐古拉山站。

    一 赴格尔木途可

    1953年12月上旬的一个早晨,我们去

    纳赤台建站的9位同志告别了香日德,向格尔木进发。张承绅同志在前几天曾与舒秋萍,王延杰等同志勘察过这条线路,对此道 比较了解,所以总队指派他当向导,驾驶一辆美国造的十轮大卡车,载着我们一行和建站物资、武器弹药及生活用品前往格尔木。虽然已是隆冬季节,但这天的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加上我们斗志旺盛,又都是第一次去格尔木,心情十分激动,也就不觉得特别冷。

    从香日德到格尔木大约300公里,现在交通条件好了,最多1天就可以到达,两头还能见到太阳。可那时我们用了整整4天时间。说是简易公路,但简易到什么程度令人无法想象。其实就 早年马步芳抓 来劳工在戈壁、沼泽地上挖个路的样子,又由马蹄踩,骆驼踏 ,多年 后留下的依稀可见的足迹,汽车行走非常艰难。

    2天后的傍晚我们到了诺木洪地区。借着落日的余辉,远远望去就象到了世外桃园;眼前不再是不毛的戈壁沙滩,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和茂密的芦苇,晚霞给枯黄的草原涂上了一层金黄色,在草原和戈壁相交处,座座红柳包象雄武的卫士一样守护着宁静的家园。看到这一景色,我以为到了格尔木,因听人说格尔木就是大草原。想想又不对,两天的路途加起来才走了100多公里。后来听张承绅说我们才知道这里是诺木洪,到格尔木的路程才走了一半。

    一夜平安地过去了,天亮时我们被 尤忠的喊叫声惊醒,大家急忙披上大衣跑出帐篷。只见尤忠用手指着西北方向对我们说:“快看黄羊。”这时草原在初升太阳的照射下放出诱人的光彩,远处三、五成群的黄羊正在这金黄的大地上悠闲地散步、吃草。自进青海以来,可以说这是所见到的最美的景色。可我们没有时间观赏这大自然的美景,收拾好行装又匆匆赶路了。

    这是离开香日德的第3天,也是我们最难忘的一天。现在的公路是绕过诺木洪草原,在南面修筑的公路,但当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勘路,只能沿着马和骆驼踩过的足迹行走。牲畜能自由处自在行走,可对我们乘坐的大卡车来说太困难了。虽然已是严冬季节,但盐碱地表面只结了一层薄薄的硬壳,硬壳下面是烂泥,汽车一压上去表 壳就发生了陷车,只好下车找东西垫路:干盐碱块、芦苇草、红柳根,凡是能用的我们都用上了。我们发现红柳根,凡是能用的我们都用上了。我们发现红柳根垫车最理想,而红柳根这附近到处都有。就这样走走垫 垫,艰难地向前行驶。慢慢地我们找到了一个窍门,由两位同志在前面选“路”,其余的人随车前进,这样一来,陷车的次数明显减少,前进的速度也快得多了。挖车垫路确实很疲劳,可随处可见的黄羊、野兔给我们带来不少乐趣。

    第4天还比较顺利,除了在诺木洪附近挖垫了几次车,其余的路段还是不错的。而且越向西越好走。可能是我们的心急,老觉的车走得太慢。下午四、五点钟还没到格尔木,忍不住问张承绅到格尔木还有多远,他的回答很简单:“快到了,快到了”。下午6点左右,我们的车进入了一片高大的芦苇丛,没走多远,透过芦苇我们眼前出现了一条很宽的大河,虽然河水已结冻,但少说也有100多米宽。张承绅把车一停,表情严肃地说:”前面车过不去了,你们看怎么办?“尤忠焦虑地问:”到格尔木还有多远?“张承绅咂了咂嘴唇,这才说:“这就是格尔木,慕政委他们就在河的那边。”一听这就是格尔木,我们9个人全都高兴地呼喊起来。经过4天的艰辛跋涉,我们终于到了格尔木。我们将从这里奔向昆仑谷峡,到纳赤台去建站。尤忠和李秀成踏冰过河去向慕政委报到。我们这几个年轻人也顾不上卸车,忘了几天来的疲劳,高举地摔滚在一起。虽然已过去近40年,但当时的情景想起来还是那么亲近。

    二将军的宿愿

    一夜狂风使我们的小帐篷里布满了沙土。天亮后,我们才知道后半夜又下起了大雪,帐篷外白茫茫的一片。起床时大家都说这场风雪是给我们的见面礼,先杀个下马威。我们也预感到了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艰巨性。

    我们草草地吃了一点早饭,就顶着刺骨的寒风,冒雪向河西转运站所在地走去。当时的格尔木转运站只不过七、八顶帐篷,座落在现西藏运输公司和汽车修理厂之间的河岸上。由张鼎武带领的可可西里站的同志比我们先到了一步,也住在这里,包括我们在内,全部人员只有30多名。随着人员的到齐,立即进行了整队,列队刚完,我们看到慕政委跨出帐篷,朝我们走来。我在香日德几次见过慕政委,但都没有这一次心情激动,因为这次行动是直接受他指挥,接受他指派的任务。自从来青海后,关于慕生忠政委的传说和故事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他在我们这些年轻人心目中是一位大英雄,崇敬的偶像。

    风越刮越紧,雪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大雪,一动不动地静听将军的讲话。他的讲话很简练,一开始就说:“同志们!我来格尔木时,跟随我们的同志问我‘格尔木在哪里’,我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那里就是格尔木!格尔木就在我们脚下!”他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用鼓舞士气的军人气魄坚强有力地说:“同志们!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格尔木的第一代祖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把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我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世界屋脊上修筑一条平坦的大道……”

    我们当时想不了那么远,但内心却充满着朴实的创业激情,慕政委的讲话又给我们增添了力量,使我们的斗志更高了。散会后,我们都拥到将军的身边,都想和他说几句话。将军看着我们的神气,微笑着拍了拍他跟前一个同志的肩膀说:“解放中国你们没赶上,你们赶上了开发建设大西北,任重道远,条件艰苦。我希望大家能顶住,要看到未来,只要大家信得过我,我们就一起干。我到过不少地方,我看准了格尔木,虽然现在条件很差,就我们这几十个人,但我相信我们的队伍很快会壮大起来,我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40年过去了,经过几茬几届人的前仆后继,慕将军的宿愿已变成了现实。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在昆仑山下崛起,那条修筑在“世界第三极”的幸福之路,也成了西藏通往北京,联系祖国各地的“金桥”。看着近几年格尔木突飞猛进的变化,我时常感到无比自豪。做为格尔木第一?人,从慕将军踏上这里的那一刻起,格尔木就在我们手中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目前青藏高原上的新兴工业城市。

    三迷路转向

    我们在格尔木修整了两天。说是休整,其实这两天也忙得够呛。从格尔木向南汽车无法通行了,格尔木站给我们调拨了一连(7峰)骆驼运载物资。我们利用这两天时间分类整理好物品,按骆驼数量捆绑成14大件,每件重约100多公斤。

    第3天凌晨4点多钟,我们一行离开格尔木,奔赴纳赤台。由一位去拉萨运过粮的骆工担任我们的向导。记得我们出发的那天夜里天空布满乌云,既看不到月亮,更看不到星辰。出发前,我们估计早上10点左右可以到昆仑山谷,所以计划在那里休息。可到天亮时我们才发觉行走的方位不对,尤忠立即决定停止前进,让我们几个年青人到前面观察一下情况。我们起了没多远,就 看见了我们出发前的宿营地,这才知道我们行走了七、八个小时,根本就没出格尔木。后来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出发时,由于看不见星日,无法测定方向,向导就想沿格尔木河逆流而上,但这样绕的路太多,很难保证上午到昆仑山口。向导凭自己的经验,向南直奔昆仑山。按距离推算,向南20公里左右即可遇到格尔木河。可出发二、三个小时后还没见到格尔木河的影子,向导心里点嘀咕,怕方向错了,就引导我们朝右方前进,希望接近格尔木河。这样走了一会儿还见不到河流,就把方向再向右偏,就这样一偏再偏,最后我们又转回到出发地点。大家劳累了大半夜,骆驼也该饮水吃草了,尤忠和李秀成决定搭帐篷1休息天。

    我们接受了教训,第4天吃过早饭后我们才开始南行。一路比较顺利,当天傍晚我们赶到了大干沟,翌日向纳赤台进发。

    四 纳赤台在哪里

    青藏公路通车前的昆仑山河谷是一条红柳丛林带,由于水足土肥,又没有外来的侵害,红柳长的枝高叶茂。成群结队的野牛、黄羊,自由自在踊跃的野兔疑难字同没在红柳丛中,它们使原始的河谷充满了生气,点缀着河谷的美好景致。

    我们沿骆驼队和马车探路队踏出的羊肠小道,闯过了第一道 险要关口“一步天险”(即现在的昆仑桥天崖涧),进入到昆仑山谷深处。越往前走山路越陡,大家的心情也越焦钯,都在互相询问:“纳赤台在哪里?”都想早一点到达目的地。纳赤台因唐朝文成公主进西藏时存放过释迦牟尼金像而得名的。事过千年,传说有众多有人知道此事,但具体地址究竟在何处,谁也说不清。我们沿河谷走呀走,下午4点多钟,向导把我们领到两条河相会的三岔口(即现在的三岔河桥处),恰好碰上来昆仑山狩猎的藏族翻译杨万青同志(藏族,据说后来担任过湟源县领导)。当他知道我们是在找纳赤台建站时哈哈大笑,说:“你们走过头了,现在我领你们往回走纳赤台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我们在杨万青的引导下,由原路返回数公里,找到了那眼泉水,也找到了纳赤台。当晚我们就把帐蓬反革搭在泉水旁的一块平地上,用杨万青同志猎到的野羊煮了一顿喷香的野羊肉手抓,以泉水代酒招待杨万青同志,庆祝胜利到达目的地。这时我们又想起了格尔木“迷路”的事,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次“迷路”的巧合,在这里碰不到杨万青,到纳赤台恐怕不会的这么顺利。我们在泉水边的平台地上住了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应该改善一下生活条件,所以就在昆仑河对岸山坡下的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上,用红柳和石块筑起了昆仑山中的开阔地上,用红柳和石块筑起了昆仑山中的第一座石木结构的房舍,从小单帐蓬迁入了“新居”。在居住条件改善后,1954年3月下旬,全站民志又组织起来挖修水渠,开垦荒地种菜来。还用当年播种长成的小白菜和在萝卜慰问了战斗在筑路前线的“将士”。

    30多年来,纳赤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建筑取代了我们原始的房舍,我们辛勤耕耘过的菜地也不断地被改造的扩大,一直由公路养护段和兵站上的同志耕种着。

    五“纳赤台”制造的一场虚惊

    纳赤台是个好地方,尤忠带来的“纳赤台”更逗人喜爱。“纳赤台”是尤忠在宁夏购买骆驼时带回的一条狼狗。尤忠把它带在身边,随同我们一起到了纳赤台。大家触景生情,就给它起了个名字也叫“纳赤台”。它简直成了我们的亲密“战友”、名副其实的警卫和侦察员。这条狼狗聪明伶俐,很好训养,我们只要喊一声“纳赤台”,它就立即跑到跟前亲热逗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还经常闹出许多趣事。

    “纳赤台”的义务是协助我们站岗放哨,侦察周围的动静。可是,有天晚上它“汪汪汪”地传递了一具“假情报”,竟引起了一场虚惊,闹得大家一夜不得安宁。在五十年代初的青藏高原上,还有零散土匪骚扰进出西藏的商客和朝佛群众。为了保证站上的安全,我们全副武装,修筑工事,还日夜轮流警戒,防止坏人偷袭。1954年春节刚过,昆仑山一带降了场大雪,原野上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在一个天空晴朗、明月高照的晚上,大家入睡不久,就听到“纳赤台”汪汪汪地狂叫不停,站岗警戒的同志也报告说“红柳丛林中发现了敌情。”站领导把大家从被窝里叫起来,埋伏在“战壕”里准备战斗。当时月光是那样明亮,荒野是那样的宁静,只有河谷红柳林中的响动划中的响动划破夜空,空气似乎也要凝结。同志们在冰天雪地里守候了很久很久,还不见“敌人”行动。李云胆大心细,摸到丛林边去侦探虚实,一大群饮水吃草的野牛受惊后冲出红柳林,争先恐后地向山野深处跑去。这时,大家如梦初醒,原来是野牛作弄了我们,“纳赤台”制造了一场虚惊。

    六“过年”

    西藏运输总队的骆队和转运站除格尔木站外(该站设有内部电台)都没有通讯设备,消息十分闭塞。我们初到纳赤台的日日夜夜里,同荒原为伴,由“纳赤台”逗乐,靠野味改善生活。没有收音机,又见不到报纸,什么国家大事、时事新闻,都得不到消息。在那种环境下,时日只好着指头计算,提醒大家记住。结果日子记错了,竟然闹出笑话故事。1954年春,我们在纳示台按照自己推算记下的日子,用酥油炸了油饼过年,欢快地在昆仑山谷渡过了第一个新春佳节。可是过了几天,驼队的马忠义队长运粮返回路过纳赤台时,把半片野牛肉留给我们,说:“你们过春节改善生活生活吧”。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感到奇怪,纷纷说:“我们已经过了年,还过那儿的春节”。马队长听了笑着说:“你们记错了,今天是所三十,明天是大年初一,你们再过一次年吧”。大伙方知道时间记算错了,又忙乎起来过年。那片野牛肉足有200斤重,商量包顿铰子吃。于是剁馅的剁馅,和面的和面,包的包,到煮离熟捞出一吃,简直像个铁疙瘩,咬不动。这时才明白,只有肉没有菜的饺馅,煮熟成了肉蛋蛋。大家感到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吃上肉蛋蛋水饺过年,也是兴高采烈,乐在其中。

    七 断粮以后

    那里候物质生活条件差得令人难以想象。我们住 的是一种很小的马脊梁帐篷,吃的除面粉外,唯一的调味佐料和副食品是黑乎乎的豆豉和大头菜,吃不到青菜,见不到其它副食品。就这样的生活也难保证,有时缺盐,有时断粮。1954年4月初,因昆仑山积雪融化,雪水河猛涨,一时粮食运不过来,全站人员断了粮。开始,大家煮豌豆瓣子(喂骆驼的饲料)充饥,吃了几天肚子越来越胀,有点熬不住了,还不见格尔木运粮来,站领导就指派我和李云到格尔木转运站求援要粮。我俩骑着马跋涉2天到了格尔木。向刘丰学站长说明来意后,他立即派人牵了一连(7峰)骆驼,把面粉、油盐等 急需物资运到纳赤台去。这时的格尔木成了名副其实的帐篷城,真是马叫人欢,热闹非凡。慕政委也在此筹划着修筑青藏公路的事,我办完事情准备离开格尔木时,他通知我回香日德总队报到,要调我到西宁转运站负责修路的后勤供应。我急急返回纳赤台办好调动手续,就回香日德转去西宁站赴任。

    八 同家庭失去联系的憾事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才是老格尔木人的思想风貌,也是高原创业者的奉献精神。许许多多的高原人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奉献者之歌。能成为奉献者队伍里的一员我感到光荣,但这是付出了深重代价的。

    我于1954年4月下旬到香日德西藏运输总队报到后,先到财务科领取了在纳赤台期间的工资(那里驼队和站上职工都回到部队部才能领取结算工资),就到秘书科找自己的书信。收发室交给我一个小布袋,当看到里面的一双棉布鞋和20多封家信时,就预感到情况不妙,马上给家乡父母和妻子写信说明我的情况。到西宁站后,又照了像片寄回家中,免得父母急出带来。

    我是1952年从秦安调到甘肃省委学校学习的。1953年6月结业后参加省普选工作团,是在环县工作期间召回兰州,同一批同学一起调到西藏运输总队的。当时西藏运输总队正在兰州“招兵买马”。我们报到后先集中在上沟小学编队学习,明确任务,然后赴各地买骆驼。10月中旬,我和武继文带着最后一批骆驼离开阿拉善旗草原,经过甘肃的民勤。永昌、民乐,穿过祁连山的扁都 口,到青海的刚察,休息了2日,又到天峻。风餐露宿,跋涉了一月,于11月中旬到达香日德。在此期间,由于在戈壁草原奔波,和家庭已中断通信联系。

    我是独子,当初离开家乡到省城进党校时,父母就苦苦挽留,不让我去。但我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得听从党的召唤。在我多次说服下,父母终于放行了。可是在纳赤台的近半年时间里,由于交通闭塞,又同家庭失去通信联系,致使父母急出了事情。我在1955年春节回家探亲时才详知内情,原来老父亲因想念我又打听不到消息而精神失常,有时半夜起来喊着我的乳名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有时闷闷不乐,几天不睡觉,也不说话,急的全家老小坐卧不宁。后来在乡亲的陪伴下,老父亲带着干粮,步行到泰安县城,找一位曾当过我们区区长的副县长要儿子。这位好心的副县长急中生智,同邮电局长联系好,佯装给我挂通了电话,骗我父亲同“儿子”通了话。他才放心的在乡亲的陪伴下回乡。真正乐极生悲,老人从县城返回途中,又在葫芦河桥上失足掉进水里。1955年春节我回到家乡时,父亲十分高兴,身体也还可以,高高兴兴的过了年,和村里乡亲们正商量办农业社的事情。但谁能想到,他已步入生命的最后一站,死神正向老人召唤。春节刚过,父亲突然发病,他好像预感到什么,一会交待久了谁家的钱,一会儿说借了谁家的粮,7天后就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至今我对此仍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苦衷,深深到歉疚。

    九 遐想

    “创造格尔木,西藏第一功”,老格尔木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经过两省区近40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当年拉骆驼、修公路的创业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终于把格尔木建成了青海的第二大城市,又是西藏通往内地的“门户”和最大的物资转运基地。西藏在格尔木的近40个单位在基地建设发展中,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和格尔木市的大力支持,西藏及驻基地单位在发展繁荣格尔木市的建设中,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现在西藏格尔木基地与格尔木的关系,已形成“两个分不开”,即格尔木市 攻全国人民对西藏的支持及西藏基地建设分不开;西藏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海省、州、市的支持分不开。应当继承和发展“两个分不开”的关系,共同为繁荣格尔木和加速西藏的经济建设携手奋进。

    在可可西里建站的日子里

    万修忠

    当人们由格尔木市沿着平整的路面奔往西藏时,不禁为青藏高原雪野茫茫、戈壁无际的沙漠地带深感乏味,躁动的心情难以了却,总觉得路没有尽头。然而途经各个住宿站时,会看到旅社、商店、饭馆等设施,使旅途的疲惫得以休憩,荒漠之感得以缓和。人们怎能想到37年前,这里还是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为建立这些驿站,有多少同志付出了巨大代价,它的今天又是多么来之不易。我参加革命40多年来,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件,特别在可可西里站工作的那段日子,更令人难以忘怀。想起一起同甘共苦的同志们,在那个非常时期里,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一群平凡的人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现在,我就把当时的情景和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提供给读者,让人们从中有所借鉴。

    一 短期准备 艰难行军

    1953年7月,我由甘肃省委党校学习半年结业后,被甘肃省委组织部指派到西藏工委运输总队工作。为了解放受苦受难的藏族兄弟,给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和工委工作人员开辟通道、运送给养,在西藏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将军的领导下,分赴甘肃、宁夏、内蒙古的主要产驼区,购买了4000峰膘肥体壮的骆驼和少量的马匹,招募了几百名农村青壮年驼工,由各地出发,向总队所在地青海省都兰县香日德集结。经过了3个月时间,终于到达了总队部。

    我被分配到可可西里站工作。格尔木到可可西里相距400多公里。在当时的条件下,没蝟现代化交通工具,只有牦牛、骆驼和少数马匹。分配给我们的骆驼数量有限,平均3个人1峰骆驼,驮着行李和生活必需品,我公羊只能步行去建站修路,每个人还必需身负配备的步枪子弹和手榴弹,以防土匪和野兽的袭击。冬天的青藏高原天寒地冻,凛冽的寒风扑打着我们,一身棉装仍然透着刺骨的寒气,空气稀薄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走上几步就感到呼吸困难,头昏脑胀,吃上几粒人丹,在脑门上涂上清凉油,实在走不动了就骑上骆驼,没走多远骆驼也“呵哧、呵哧”受不了,只好就地休息几分钟,谁也不忍心骑疲惫不堪的骆驼。为了让骆驼吃上草,有力气赶路,我们只能白天放驼休息,夜晚摸索着前进。有时刮起大风,常常因站立不稳而倒下,用枪当拐仗相互依偎蹒跚前进。经过十几天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可可西里。

    二 环境险恶 艰辛建站

    我到可可西里站时,对这片空旷天际的戈壁,产生了一丝恐惧,可一想到肩负的重担,那丝恐惧也就茫然无存。站长张鼎武同志因身体原因,不久调走了,新来的站长叫齐天然,政治协理员持张福堂同志,领导同志和我们患难与共,顶风冒雪勘查地形和路线。取暖做饭烧的是大家四处拣来的野牛粪,饮用水是从附近一个死水坑中,砸开冰块用骆驼驮回来,那些长年不流动的死水,食用后肚子时常“咕噜噜”地响,胀鼓鼓地难受。可可西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寒风携带着沙粒打在人们的脸上,如同针刺一般。住的是简便帐篷,被子上党结着一层冰花。大风大雪常把帐篷刮倒压倒。有时,强烈的阳光经雪一反射,刺得同志的眼睛瘙痒难忍,泪流不止。常年吃不上青菜,唯一的蔬菜就是从内地运来的大头菜,平时只有糌粑、小米。常年因缺乏维生素,同志们的手指甲凹陷。医务人员极缺,不管大小的病只有阿斯匹林一种药,为了防病,站长鼓励同志们多吃蒜。夜里还要轮流站岗,挎着枪站在坡地上,冻得人直跺脚,狼群在不远处时隐时视,嚎叫声让人毛骨悚然。天总是阴沉沉的,仿佛和大地形成一个无际的闷罐,严重的高原反应使人头通欲裂。然而,同志们团结紧密,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工作的轻重,服从领导的安排,心里只想着怎样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

    三 为打野马 小吴遇难

    记得在1954年4月的一天里,为给大家 改善伙食,我和吴哲元、牙跃民3人骑马出去打猎。当进天气很冷,我和牙跃民把帽耳紧紧扣在下巴下面。小吴是个陕西人,个子大,身体结实,平时遇上再恶劣的天气, 一脸无所谓的孩子气,所以帽耳在两边摆动着满不在乎。走了二三里后,发现一群野马,我们开枪打死了一匹,心想今天同志们能饱餐一顿野马肉了。

    正当我们切割马肉时,忽然听到“叭叭”几声枪响,抬头一看,对面山坡上露出几个脑袋向我们开火。当时摸不清对方什么身份,共有多少人,心想可能遇上土匪了。上级的政策是“不打第一枪”,我们3人来没有打过仗,没有经验,遇上这种情况十分惊恐,立即丢下野马往回跑,身后枪声大作,子弹呼啸而过,小吴原本帽耳没放下来,跑了不久帽子掉在地上,他边跑边捂着耳朵,土匪还在后面“哇啦哇啦”地叫着。跑回站时,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同志们闻声赶紧上来扶着我们问情况。这时,小吴哭喊着捂着耳朵和鼻子,一看,原来他的右耳肿得象个馒头,鼻梁中间有具象黄豆大小的黑斑,这是骤然间遇冷的结果。在以后几在以后的几天里,小吴的冻伤愈来愈重,又没有医生和药品,站上也无法送他回格尔木。每天看到小吴难受的样子,同志们都暗自流下了眼泪,耽误了两个星期后,总算盼望到从西藏拉萨路过的一支驼队,把小吴送回格尔木治疗。可是,时间久,小呈牺牲了,当同志们知道后无不泪流满面。没想到活泼可爱的吴哲无同志就这样离开了我们,那年他刚刚19岁。

    三 寻找牦牛 险象环生

    一天下午,兰州军区工兵团的张副参谋长派两名战士到站上报告,他们在我们战七八里的地方,外出打猎时打伤了一头牦牛,牦牛逃跑时,好象看见牛脖子上系着红布条,唯恐是附近牧民提驮畜,所以不敢再开枪。牛跑到了一个山坡上。

    同志们都明白,这件事处理不好,有损军民关系和民族团结。于是,齐站长派我带上两位同志,赶快去找牛。赶到那个山坡下时,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一看山的坡度不大,就对同志们说:“你们从两侧向上围,我从中间上去。”我骑着马一步步上去后,一看山坡上高低不平,乱草簇簇。猛然间,看到眼前卧着个庞然大物,一身红棕色的毛,卧在草丛中喘着粗气。这时同志们也围上来,突然,这头牛站了起来,我一看不好,急忙掉转马头想躲开,不料这个已被激怒的家伙,头一低向我冲了过来,犄角立时顶到马的身上,马痛得长嘶一声,前蹄向上一翻,我一下子从马上上摔了下来,腰椎骨痛得直不起来,双手被地上的荆棘刺得血流不止,同志们要急着上来扶我,我急促地喊:“不要管我,把牛围住不要让它再伤人,如果再过来,你们就开枪。”

    这样僵持了几分钟,我一看天快黑了,也顾上伤痛,对同志们说:“这头牛不是牧民的,不要理它,赶快下山。”

    这时,我骑的马被堵截回来,一位战士上去一看,惊惶失措地说:“马肚了破了,流血很多。”我让一位同志赶快撕一快麻袋,为马裹伤,然而马的肠子往外流,伤势严重,眼看无救了,于是我说:“把它留下,大家赶快下山。”

    一说走,大家又犯难了,黑夜来临,不但方向辨别不清,而且坡都 不容易下去。天气这么冷,留在山上非冻伤不可。我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听老人讲“老马识途“的道理,一时急中生智,”大家骑上马,让马带我们回去。“同志们想想没别的办法,只好按我说的云做了。就这样我们5个人骑着4匹马,缓缓地摸索前行。

    “别怕,我们一定会回去的。“我极力安慰着大家,但心里也没有底,活着的欲望,促使我们坚持到最后的时刻。不知走了多久,大家隐约听到站上的狗在叫,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顿时我们兴奋了,催马向前奔去,如出饥饿的婴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四 接受任务 困守山口

    1954年7月,原西藏工委副书记范明陪同班禅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去北京开会。慕生忠将军接到中央的指令,保证大师及随行人员的中途给养和人身安全。我们接到西藏工委的命令,在中途接应班禅大师。站上的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这项艰苦的任务由我和共产党员马国珍同志去完成,让炊事员张俊朝同志也跟随着我们。领了面粉、糌粑、香油、大头菜、茶叶,做了充分的准备。正好,白海同志率领一支驼队西藏,我们随驼队出发了,经过5天的急行军,到达了荒无人烟的巴颜喀拉山口,按命令在这里设补给站。驼队给我们卸下了东西,我们3人顾不上疲乏,搭起了2顶帐篷,急不可待地找水源、拾野牛粪,准备迎接班禅一行的到来。经过4天的急切等待,终于在一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迎来了范书记和班禅大师的大批人马。我们和范书记做了汇报,范书记听后亲切地对我们3人说:“同志们辛苦了,你们任务完成得很好。”接着,他向我们询问了筑路的情况,看了我们准备的物品,就说:“我们的粮食还没有吃完,路上够吃了,补品我们不需要,你们任务完成了,可以回站了。”

    班禅一行,在巴颜喀拉山口停留了一夜,第二天,带了我们预先准备的野牛粪继续上路了。可是,我们3个人带的东西很多,不能随他们回站,只能看守物品原地待命。坚持了近1个小时后,站上终于派驼队把我们接了回去。这时,我们已经瘦得没有人形了,但当我们听到班禅一行,在可可西里乘坐青海省委迎接他们的车去北京了,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

    五 生活枯寂 自得其乐

    在这个远离基地的站上,大小的事都要靠自己解决。尽管生活艰难枯燥,但同志们仍然各尽其职。我们希望的不是早日远离它,而是尽早修通道路,改善站上的储备和运输条件。

    有时摘上些烟叶,揉碎后用草纸卷成烟,同志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吐着烟雾,围在一起摆龙门阵,从旧社会谈到解放后,又说到将来祖国的发展。我们这些毛头小伙,最有兴趣的话题,自然是成家娶媳妇的事了:“等路修好后,生活安定了,找个老婆生个胖娃娃,一家人 合合乐乐才美呢!”“别做梦了,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姑娘一看不被吓跑才怪呢?”“你没有听首长说,等路修好后,我们都是有功之臣,那里还怕姑娘不跟咱”……

    亲暇时,几个人围成一团,玩着一副陈旧的扑克牌,瘾头儿还大着哩。最为得意的是,把面粉和好后搓成圆柱状,放在燃烧的牛粪中香喷喷的。夏季天气稍暖时,几个人到沱沱河捞上一些鱼,煮熟后再放些盐巴,那里也算是上等的菜肴了。

    有一次,中央派了一个文工团慰问演出,当时风很大,只好在帐篷里演出,演员们当时心情很激动。文工团离开后,同志们还有余音绕梁之感,不是因为演员们的表演多么出色,而是在荒漠中能听到悦耳的歌声,是件异常奇妙的享受。

    六 搬迁乌丽 发现煤矿

    随着青藏公路的不断延伸和改建,许多站已经不适应发展与合并之中。1954年的秋末,我们的站和搬到五道 梁和沱沱河之间的乌丽。这里的气候和可可西里差不了多少,烧的还是野牛粪,水仍是靠溶解积聚的死水,只是由于此处山的蜿蜒,使帐篷得到了遮掩,风沙较小一些。天暖的时候,同志们能在帐篷外面多活动一会儿。

    站上有位叫杨生清的同志,带个眼镜有些书生气,平时话不多。一天,吃过晚饭后,他在离站上百米的地方散步时,发现脚下有星星点点的黄石头,弯腰拾起来一块仔细一看,似乎象煤,捡了几块带回站上,想燃烧着试试。当时,同志们不屑一顾,谁能相信这个地方会有煤呢?经过燃烧试验后,奇迹发生了,燃烧速度很快,火苗直往上窜,只是煤烟和硫磺味很大,这是烟煤。同志们十分激动和兴奋。第二天,全站人员争先恐后,带上铁锨和洋镐,在附近深挖细看,掀起一层表面沙土后,就这样神奇般地发现了乌丽露天的煤矿。烧火的问题解决人,我们不再成天牵着骆驼背着麻袋艰难地拾野牛粪了。同时,站长及时向工委首长反映了这一重大发现。

    1955年夏天,原西藏工委副书记范明与夫人梁枫同志,从北就返藏时,途经乌丽住宿一夜,实地察看了煤矿的情况,同时表扬了我们乌丽站全体人员。不久,因工作需要我离开了乌丽,不知道它如今怎样了,是否仍能继续造 福于后代。

    看到今天的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运输发展这么快,我心里感到无限的欣慰。青藏公路担负着西藏80%的运输任务,给后一代开发柴达木带来了许多便利。想起在那个年月里,共产党员总是担负着最艰巨的任务,战斗在最险恶的地方,那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无愧于人民的光辉典范。那个时代,或许因年代久远而被遗忘,或许因它的今天遮掩了它的过去,但是我还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它的过去,尤其是柴达木人的创业精神。

    初进柴达木盆地筑路见闻

    赵荣林

    一 征前的动员和准备

    我是1955年来青海。在交通厅干部训练班学习了半年,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的需要,于1956年元月,分配到交通厅公路工程总队第五施工大队任管理员。当时的大队长是魏榕,政治协理员谢广新。五大队的任务是修筑北干线(当金山至茫崖)、冷湖支线(冷湖至南八仙)以及鄂博梁支线(鄂博梁至一里坪)3条路线,全长500多公里。2月下旬,公路工程总队总队长肖维英同志,召集进盆地的全体职工会议,动员我们去开发建设祖国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他说:“开发柴达木的宝藏,公路要先行。同志要到无人烟的荒漠中修建公路,任务艰巨而光荣。那里的工作、生活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在那里要住帐篷、吃干菜、喝咸水,要和风沙、严寒作斗争……”他要求我们发扬艰苦奋斗定神,准备吃大苦耐大劳,本着多快好省的筑路方针一定要完成当年的施工任务,保证按时通车。从3月实开始,我们五大队先后从湟中、互助、乐都、民和4县招集2000多名民工,编制12个施工中队和测量、打柴2个小队。为了搞好全大队的主副食、日用百货等物品供应,设立了敦煌采购站。当时每个施工中队编制200多人,两个中队划为一个工区,当金山至冷湖为一工区,冷湖至鄂博梁为二工区,鄂博梁至茫崖为三工区,冷湖支线为四、五工区,鄂博梁支线为六工区。施工运输力量租青运公司一个车队,大约有50多辆汽车。总队要求我们3月底以前分批全部进住工地。

    二 在征途中

    1956年3月17日下午,我随七中队10多部汽车,满载着200多人以及锅灶、帐篷、工具等物资,由西宁向盆地进发了。汽车以中速向前行驶着,我们满怀开发盆地的激情,民工们唱起了“青海花儿”,他们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声,传遍了山野和草原。

    3月19日早晨7点多钟开始翻越橡皮山。那里橡皮山上还没有正式的公路,完全跟随着畜力车的便道行车,在山沟里转来转去,时高时低,汽车发出闷声闷气的嗡嗡声,打破了深山野岭的寂静。日落西山才翻过橡皮山,到了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现在的大水桥一带安营食宿。

    第二天上午10多钟,我们和汽车从茶卡盐湖的北边经过。远看盐湖白白一片紧靠北岸有一顶小三角帐篷,可能是新设置的盐务部门,周转尽是荒漠。来到希里沟已经黑下来了,我感到这里很新鲜,因为行车一天未见人烟,这里的几家农户庄廓,显得格外有生机,又在饭馆里美美地吃了一顿羊肉尕面片,全身热腾腾的。由于坐车疲劳,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到德令哈时,有几部汽车陷在巴音河里,后来还是车拖车地拉到西岸。那时巴音河东岸还是一片海滩,没有建筑物,西岸有几间土平房,有几家简陋的旅社和饭馆。爬过羊肠子沟已是下午的2点钟了。这时没有一丝风,空中没有一朵云,远方有几处旋风,卷起的沙柱有百米多高,无方向地移动着。突然,前方出现了雾蒙蒙的海洋,时而水波荡漾。啊,水!醉人甜蜜的水!给沙漠里行人带来了希望,似乎车上的人们都在注视着,盼望着快到水边去通饮饱喝,可是,汽车向前方行驶着,海洋随车速向后移动着,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总是走不到水边。原来,这是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的景观。大家失望了,“花儿”不唱了,似睡非睡的随汽车任意摇摆着。

    路途最后的一夜住在大柴旦。那时的大柴旦,只有3顶小帐篷,一顶是邮信局,帐篷的横杆上挂着一个不大的绿色投信箱;一顶是银行,帐房门边上贴着“中国人民银行大柴旦支行”的白纸条子;另一顶是贸易公司,里面摆满了日用品、糕点、烟酒、罐头之类,当时大柴旦只有5个人,银行、贸易公司各2人,邮信局1人。23日早晨我们离开大柴旦,汽车行驶在刚修好的柳格公路上。这条路是青藏公路管理局修建的,路面比较平,车速比较快,我们很快到了鱼卡。鱼卡只有贸易公司一个单位,住一顶比较大的活动帐房,供应的物资也比大柴旦多些。行车6天半,于23日下午我们到了一工区。这个工区设在小苏干湖的西岸,工区长是索金水。我在一工区住了3天,这里每天下午3点以后就刮大风,吹起的沙子打得帐房唰唰响,饭锅里吹进了沙土,吃起饭来上下牙难对齿。

    三 在筑路工地上

    大部队驻扎在北干线与冷湖支线的交叉路口,青运司车队的管理人员也住在这里,有20多顶小帐篷,一字型分3排驻扎。30多名工作人员,各自在木箱子上办公,用木制造军床做椅子。十几公里处有石油单位的老基地,那里有十几顶活动帐房,在盆地是个大单位。还不担负勘察的六三二队和大地测量队。当时我们公路施工队伍2000多人的主副食,一半是白面,一半是小米,青菜很少,多半是干菜,如粉条、海带、咸肉、罐头等。筑路没有机械,完全是十字镐、铁锨、钢钎、大锤、背斗等工具。

    北干线沿当金山东麓爬行,所经地带全是戈壁砂砾,而冷湖和鄂博梁两线是风蚀残丘的盐碱地区,小山包一个接连一个,各式各样,山包之间淤积了很多细沙,如果没有太阳和指南针辨别方向,在里面你会迷失方向的。小山包全是盐碱土,又硬又韧,一镐挖不下馒头大的一块,有时在碱土里挖出了鱼和海螺似的化石。当时为了抢任务,工人们每天要干11-12个小时的活,双手裂了横七竖八的血口子。虽然生活艰苦,气候恶劣,但工人们干劲十足,互相展开挑应战,干起活来你追我赶,气氛十分活跃。

    7月份我到冷湖支线两个工区了解工具的耗损情况,在喷油井下车,看到了第一口喷油井,黑黑的原油流了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原油。第二天下午2点半钟返回大队部,我不顾饥渴和劳累,及时去向大队长魏榕汇报工作,只见大队长在帐篷里光着脊背,只穿裤头,双肩披了一条湿毛巾在办公,显示了“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沙漠气候。不久,听说以陈毅同志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要来柴达木慰问团开发者们,我们高兴得喊起来、跳起来。因为盆地交通不便,慰问团的同志到不了我们筑路工地,几天以后给我们送来了慰问品,有日记本、纪念章和水果糖等。同志们手拿日记本,看着园形带着国微的纪念章,回味着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忘记了艰苦。沉浸在安慰和幸福之中。

    8月初我参加了大队组织的工作检查组。我们经过油墩子油泉子和水站到达茫崖。茫崖是个帐蓬城镇,有50-60顶活动帐房,由东向西排列得整整齐齐,中间是个街道,商品比较多,有的用品是外国货。为了留个纪念,我买了一支大头钢笔和两把印度牙刷。当时和盆地的其它城镇相比,这里比较繁华做生意的人多。从鄂博梁到冷湖的路上感到有很大的变化,路两旁竖起了几个大型的钻井架,有的已经开钻,有的还在竖架,十几部汽车拉的小型钻机分布在沙滩上试钻。冷湖又路口已经办起了交通旅社,往来司机和旅客不断。远远看见老基地一大建筑物迎着太阳闪闪发光,给老基地增添了异彩,到近处一看,原来是用白铁皮扣顶,木板围墙,建造的一座大礼堂,是石油工人俱乐部,礼堂,的周围扎满了帐蓬及活动房子,这是冷湖建政的开始。我们的会计金毅同志说:“公路就是先行呀。公路通了,机关单位也就进来了,发展真快呀!”

    四回归路上

    1956年9月底,3条路线基本通车。10月1日召开了通车典礼大会。11月底各级路线整修结束,12月初收工分批返回西宁。12月中旬五大队全班人马撤离了工地,随即建立了各养路段。我是最后一批走的,汽车行驶到大柴旦,大柴旦的变化更为惊人,我真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仅仅半年的时间,在浩瀚的戈壁滩上盖起了一大片土地平房,形成了1公里多长的街道,高音喇叭里传遍了戈壁荒野,打破了漠海有史以来的沉寂。虽然是小土房,但和刚进来时3顶小帐蓬相比,它的变化可真上太大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设在这里,各部门也都建立健全起来了,柴达木运输公司也是这一年成立的。还记得这个单位的大礼堂,在当时是大柴旦第一流的建筑物,晚上常常举办舞会,直到很晚才散场。路过德令哈、希里沟、茶卡,也都的了很大的变化,沿途有交通旅社、饭店商店,吃住十分方便,柴达木盆地的建设真是一日千里啊!

    记柴达木第二轮钾矿普查

    胡继武

    一、 绪言

    柴达木盆地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盐矿资源最为丰富,已探明钾矿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97%。芒硝。石盐、镁盐资源列全国之最。国防工业急需的矿物原料锂硼、锶也极为可观。同时柴达木盆地的炭。以铅锌为主的锡铁山矿务局已建成投产。全国最大钾肥厂屹立在察尔汗。他们标志着柴达木春天的来临。

    1955年至1967年,国家为了解决钾矿、硼矿的急需,在盆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第一轮钾硼普查勘探工作,共评价出40余处盐类矿产地,对几个大型矿床进行了详细评价,提高了工业储量。如钾镁盐察尔汗大型矿田、大柴旦硼矿、一里坪硼矿、台吉乃硼矿等,一部分已开发利用。柴达木盆地以钾为主的综合性盐化工业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全国第一个最大的年产百万吨钾肥厂第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年产20万吨钾肥。

    1982年,地质部长办公会议决定恢复我国唯一地质盐湖专业队工作。命令我队在全盆地开展第下轮以钾为主的综合性盐矿资源普查工作,列为部“七·五”规划中全国29个重点找矿片之一。青海省地矿局82年指示我队:编制盐湖矿产普查总体设计予以实施。经过5年的普查奋战,发现6处大中型钾矿矿产地和特大型石盐芒硝矿田两个,提高地质报告6份,科研报告2份。其中《盐湖矿产矿床地质勘查规范》系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令我队主编的国家第一个盐湖击规范中的空白,储量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盐矿资源战略分析》科研课题荣获部科技二等奖。5提交钾矿工业储量达2亿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2亿吨的指令。同时提交芒硝镁盐近百亿吨,石盐1500亿吨,硼、锂、锶十数万吨等综合性矿产地。

    第二轮以钾为主的盐超导湖普查工作相继铺开参战人员达2千余,开动数10台不同型号的钻机,分别于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尕斯库勒、一里坪、台吉乃地区展开。各野外工区,钻塔林立,马达隆隆,汽车奔驰,一派热气腾腾战天斗地的生产景象。

    二、 默默的奉献

    1983年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许多方面都在探索,当时全国出现了一股“专业化”、公司化“风潮。1982年12月10日,青海地矿局决定将原地质一队、原第一水文队、原十五地质队三队技术人员(地质、水文、测量伟业)合并成立青海省地质水文地质大队。将其3个队工人及钻探机械修理人员加上地质五队钻探工人,组成青海省第一探矿工程大队。我进入了专业队。1983年5月,接受大队委任的大浪滩1/103钾矿田普分队水文地质技术负责任务,指导矿区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大浪滩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隅阿尔金山下。交通困难,气候恶劣,地处偏僻,距格尔木约600公里。分队所需生活资料、生产用品均从数百公里外的冷湖、敦煌、马海、花土沟、格尔木供给,就连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也同样从以上地区用汽车拉到工区使用。吃菜总是可想而知。7、8月间进入雨季,不但矿区盐滩泥泞难行,就是云外地拉物资的车辆也要“睡大觉“。因为盆地盐铺路面公路是绝对不准下雨时行车,以免对路面造成损失。这里3-6月风沙滚滚,好似10月天寒地冻,我四分队130余人加上一探6台钻机车辆与管理人员,总计350多人。在大浪滩战斗了5年。地质战士 们急国家所急一心扑在找矿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每年4月进入工区,11月收归格尔木,无一人叫苦,无一人有怨言。

    大浪滩矿田是一个中深层、层间高压自流卤水矿。当时普查与5部外机撤开全矿区,各方面都需要指导,参谋、督查。特别是编录组同志对深层水压的分层止水、洗孔、抽水试验、采样及外控过程中孔中孔内地层与讥压含水层钻进等繁系列工序,均需步步亲赴现场解决,所以只好经常乘车往返于各机台之间。有时,一天往返数百余公里。为了完成局下达的2亿吨钾矿工业储量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与查明含矿情况,野外第一手资料取得的好怀坏,直接影响着2亿吨的成效能否实现,所以既要参预野外,更要认真学习综合分析指导生产。几年来,有关盐湖方面参考书就翻阅了5大本。

    三、培养了一批新生力军

    大浪滩矿田工作中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他们经过指导和严格要求,加上年轻人具有新理论知识和好学上进,一批年轻的水文地持盐湖专业工作者茁壮成长,综合研究能力也大有提高。如吴龙同志,由普查组长提为综合组长,又提为分队长兼技术负责人。我担任副手予以支持和培养。现今吴龙同志担任盐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部科研课题组五室主任。生旺同志早已担任分队长兼技术负责人。张洪芳已任马海分队副技术负责人多年。而今已进入水研室,成为微机控制骨干。他们的成长对大队水文地持人员接岗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我内心感到欣慰。

    蒙古族人民早期发现和开采利用锡铁山铅锌矿的过程

    彭措达尔杰口述 麦里根翻译整理

    锡铁山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腹部,位于东经95°34′、北纬37°20′。西北离大柴旦镇75公里,西南距格尔木市137公里,是个典型的块状山,长宽各约25公里,主峰海拔4037米,属半年期山体,这里虽然高寒缺氧,气候干燥,草木稀少,但却蕴藏着丰富的铅锌、锡、铜、锑、钼、锗、镓和伴生有黄金、白银等10多种有色金属矿藏。已控明的矿藏总储量为3030万吨,其中铅锌的储量最大,铅为125万吨,锌为155万吨,且品位高,平均在25%以是。最高达80%以上。

    在很早以前,蒙古族人民就发现了此山中蕴藏有丰富铅矿,因而命名此山谓“好日格勒尽乌拉“,即意为铅山。

    在清朝时期,此山属青海蒙古族可鲁沟贝勒旗境界。在清咸丰年间,该旗蒙古人民就开始了批量开采和冶炼铅的工作。约在1860年的一个冬季,该旗曲日吉布赞格、巴力登佐领、诺果达和硕齐等人组织本旗蒙古族牧民,用100多峰骆驼上驮着各种简易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开进锡铁山,开始了艰苦的开创事业。他们采用间歇办法,冶炼铅矿石,就是把扎果、红柳、白刺等木质燃料整齐堆起来,上面支上布哈(蒙古语用石头制作的冶炼炉),再把砸碎的高品位铅矿石堆在炉上,点燃燃料后,4个人用山羊皮柯日格(蒙古语,鼓风袋)使劲轮流鼓风,把烧溶的铅液浇铸于铅模待用。由于当时矿点上人畜饮水困难,只在5冬季进行工作。为了更好地开采冶炼,本旗额吉五爷关布才布坦(或叫关木其格才仁东德布)召集各佐领商讨决策,决定抽调一批人到矿点挖掘出了一口水井,从此一年四季都可开采冶炼铅矿了。

    当时开采的冶炼的铅,不仅用于制作土枪弹丸保卫家乡和狩猎,还大量出境到西藏有力地支授了西藏的抗英斗争。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西北回民抗清军队失利后逃往土耳其,路经怀头他拉时大肆抢动,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艾克王爷及时出动兵力在伊克达板山有力地打击了回军,出色地保卫了家乡。此战中所用弹丸都 是用锡铁山的铅制作的。也在这期间,八世班禅大师丹白旺秋从西藏到塔尔寺路经可鲁沟旗,该旗在小柴旦塔克拉根河边群众隆重集合迎接班禅大师。此时额吉王爷从班禅大师那里得到西藏抗英斗争的消息后,决定用铅支援西藏,此举得到了班禅大师很高的赞誉。

    不久,额吉王爷利用到京朝觐之机,禀报朝上,得到了朝延的支持,设立了铅局。迄今,山中的石壁上还残留着“咸丰十一年铅局“字样以及古矿点和水井的遗址。

    国民政府在香日德的屯垦活动

    丁尕 梁良

    都兰县东至察汗乌苏,中经香日德,西至诺木洪一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光幅射强,日照时间长,有大量可供开垦的土地。自清代起,统治阶级在这里陆续进行过规模不同的垦荒浩劫。雍正5年(公元1727年),满清政府曾组织戌边军在诺木洪从事过屯垦活动。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国民党政府也在香日德一带组织过垦荒活动,至1942扯国民党青海省第五师马呈祥部,又在都兰县察汗乌苏一带组织了垦荒活动。1945年,马步芳政府为进一步扩展势力,巩固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地位,组织动员一批因年龄大和其他原因而退伍的旧军人来到都兰,并成立了管理屯垦事务的机构一垦务局,在察汗乌苏、德令哈、夏日哈、香日德等地进行垦植活动,吹响了都兰县大面各开垦种植的前奏。

    香日德垦务组的基本概况

    1945年至1949年国民党青海省政府先后委任马成云、韩进录、吴可端等人为都兰县垦务局局长,并分别在察汗乌苏、夏日哈、香日德、德令哈等地成立分部(也称垦务组),委派马得彪为香日德分部组长,马成云兼任察汗乌苏组长,马仲信任夏日哈分部的组长。马得彪原系国民党第一百师(师长韩其功)属下的一名团长,因平息叛乱时打了败仗,被马步芳革除军职,派往西部筹备屯垦事务。都兰县垦务局总部设在察汗乌苏镇现今水利队院内的一座土木结构的小楼上,香日德分部驻地现今香日德镇河西拖拉机站的盘上。

    1945年春,马得彪一行12人(均为旧军人),受都兰县垦务局派遣来到 香日德河西安营扎寨。其任务一是垦荒种地,二是收容安置从东部逃亡本地的士兵和难民。当时海东、西宁一带,有不少农民为躲避抓兵、派款、劳役、官司或因自然灾害及战乱,生活难以为继,纷纷流入西部求生存;还有部分旧军人或因年老退役,或因不愿为马步芳政权卖命,也相继流入本地;另外还有一部分听说都兰地广人稀主动迁徒而来的农民。

    马彪行等人来到香日德后,立即在香日德河西选定地点,盖起了20余间房子,建立起了香日德分部,后来又在外围盖起了20余间房屋,充当属下宿舍及马圈、农机具库房等。接着,他们动手挖席芨草,平整土地,修渠堵坝,并开垦了100多亩土地。分部除马德彪外,还设有文书1人,帐房先生1人,协助处理公务,其余人等全部参加垦荒种地。少数带家眷的人可以单行吃住,每个人每10天发给粮食21市斤,家属不予另外领发。屯垦人员初始每年给土布2匹,还有少量白洋,待到庄稼成熟后,薪水待遇就停止了,开始由靠上级供给转向自种自吃、以粮易物的生活方式。

    分部设立后,垦务组立即召募外来人员并登记造册,组织他们垦荒种田,凡参加屯垦的农民,每户借给耕牛1犋,籽若干,并根据各户的经营能力划分待垦土地。如若借用的耕牛因管理不善而死亡,每头牛作价白洋20元,由农民照价赔偿。

    农业生产基本概况

    当时的香日德,到处都是席芨草,是一片大荒滩。招集来的农民,先是挖窑洞或盖简易房子安家,然后挖草开地。因为土地面积很广,田内无需施肥,土地歇茬轮种,地里也没有燕麦、灰条、刺蓟等杂草,只用修渠灌水就可保收。

    农民们采用原始耕作方法,加上当时野驴、野羊经常危害农作物,风沙、霜冻灾害也时常给庄稼带来侵扰,所以收成不佳。每播种5公斤籽种,大约可收回30至50公斤粮食,品种金为青稞,也有少量的小麦和油菜。

    参加屯垦农民耕种的土地,由垦务组划分丈量。其办法是把大家召集一起,从香日德镇中庄村开始向北至香日德农场依次划分。由丈量土地人以步代尺,走出500步为一个单位,由种地者自愿 报名认领。分出土地只计宽窄不计长短。经营耕作者可以向两端拓展耕地面积。丈量一定距离,划分一个居民点,建立村落。如今的新源、柴源等村名,就是沿用了当时定下来的名子。1947年前后,湟中、湟源一部分人钻屯垦的空子,春季赶磁牲畜,驮上籽种及生活用品来此地垦种,到了秋季,将粮食打碾后驮上牛背返回原籍。因为当时有三年不纲粮的规定,所以官府也不追 究。

    移民们为了防风固沙,改变生活条件,在1947年前后,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他们从巴隆杨树沟移回白杨树苗,在香日德班禅行辕附近种植,成活率很高。解放后这片林 木高磊茂密,为香日德地区大量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发展绿洲农业提供了依据。

    垦民们的生活状况

    当时由于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加之自然条件不佳,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少数劳力多、人手强的农民,由于土地广、种植面积大,生活勉强的农民,由于土地广、种植面积大,生活勉强可以维持,但人手缺的农民,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疾病等天灾人祸袭击,就度日艰难。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啼饥号寒,生活难以为继。当时,马步芳政府虽上制定了3年不纳粮的条款,但实际上并未执行,垦民们还是要向垦务局交纳租税,有些垦民因交纳不上租谷只得逃离他乡。

    垦务组经营土地百余亩,他们只有12人,除组长、文书、帐房先生、炊事员、车夫、马夫、跑外差的之外,所剩无几,每逢春耕播种、浇消除草、秋收打碾季节,垦民们还要被派去当差,给他们干义务工,农民负担十分沉重。

    垦民们除吃饭外,还需要其它生活用品,如茶叶、布帛、青盐等,他们无钱,只得用粮食兑换,官商私贩借机盘剥,垦民以大量的粮食挽回少量的日用品,生活非常困难。

    1949年青海解放。垦务组的粮食、牲畜、枪支及其它财产全部由人民政府接管,负责收缴的是王本巴县长。垦务组的12名旧职员,一部分提前逃亡,剩下的几人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判了刑。组长怪德彪,因系开明地主,受到了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1948年,马步芳升任西北行政长官、征集兵员,妄图称霸西北,当时曾下令召回一部分垦官兵即回部队任职,但他称病不出,一直不肯应召,直到1953年,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优待下,被送回原籍。

    香日德德兴海海源分号始末

    丁尕 梁良

    “海源分号”的由来

    “德兴海”是官办商业的字号。国民党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商业经营活动。他指令亲信冶成云在湟中县成立湟中实业有限公司,并逐步扩大经商范围,利用湟中实业有限公司的经济力量,在各地建立网点,使商贸活动向全省各个角落渗透。

    国民30民(公元1941年),湟中实业 有限公司 在都兰县设立予公司,字号“德兴海”,委任吴端竭力设法拓展自己的经商区域,在香日德、巴隆、诺木洪、茶卡、赛什克、夏日哈、察汗乌苏等地设立分号。至1945年,湟中实业 有限公司又在察汗乌苏设立支号,将香日德、巴隆夏日哈分号划归察汗乌苏管辖。由付新任经理。

    香日德“德兴海”分号于1941年设立,名称叫海源分号,吴可端委任乔世杰为经理,1947年,乔世杰病故,由袁友善接任经理职务。

    基本建制情况

    香日德“德兴海”旧营盘设在香日德河西(现香日德镇河西学校一带),分号共有房屋37间,后来,因当时国民党政府在香日德地区的设治局撤离,留下土地100余亩,水磨作坊一卒,榨油作坊一座,全部移交给德兴海管理经营。

    公司内职员10名,其中经理、司帐(会计)、出纳、司库(保管)各1名,收购、采购、营业人员6名,另有炊事员1名,并有临时从当地雇用的牧工、农工若干名。职员及雇工实行月薪制,工资以银元计,经理每月25工资元,司帐、司库、出纳月薪18元,收购、营业人员15元,每月由会计造工资名册,由经理审批签字后发放。职员们名义上工资每月10金元,实际上,他拉吃饭、穿衣都由公司供给,除去生活费外,每月只能拿到2至8元。

    德兴海的购销经营活动,从表面上看,只专门经商,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实质上,在当时官商垄娄经营的政治制度下,德兴海的主要头目不可能不介入政治。德兴海驻希里沟的头目吴可端,先是德兴海都兰县公司的经理,后任都兰县的县长。是一个集政权、商贸权于一身的人物。就连德兴海香日德支公司的经理 袁友善,也不是单纯从事经商活动的人。袁娶蒙古女为妻,与巴隆旗王爷及部落内上层人士过从茂密。后被推任该旗保长之职,也是个身兼两职的人物。国民党政府香日德设治局局长谭成德调离后,将所有房屋田地等财产都 移交了德兴海,国民党出兵镇压果洛牧民暴动,收缴的枪支也全部交由德兴海收存。以上事例足以证明,德兴海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德兴海的经营活动

    德兴海在国民党地方政府的保护、支持下,完全采取垄断经营的方式。当时,私营商业也有了新的发展,从湟中迁往察汗乌苏、香日德地区的有张兴元的福顺袢、杨生璋的三兴盛 等私人商号,还有部分小本工商业者。德兴海赤了维护自己威,对这里的土特产品视若禁脔,强行实施统购政策,规定私商在本地收风的农畜及其它土特产品心须向德兴海交售,不准私自向西宁等地贩运。资本较多的私商为了寻求靠山,得到政府的保护,一方面从德兴海批发进货从而打邮经销官货的旗号,另一方面使用拉拢贿赂手段,将收购的毛皮、粮食等普通商品上交给德兴海以掩官方耳目,暗地却把鹿茸、麝香、貂皮等贵重物品悄悄运往西宁,从中获取利益。而小本经营的工商业者,有不少在德兴海垄断经营的压榨下破产。

    德兴海经销范围主要是布匹、茶叶、瓷器、大米 等生活用品。通过交易,换取当地的家畜产品及其它土特产品,收购范围很广,各类皮张、毛绒、牲畜、药材均在经营之列,其贸易方式的放帐。具体办法主要是将经营的日用百货通过部落的王爷、头人分发给该部落的农牧民。然后按各类农畜产品和药材上市的季节,由德兴海派人持帐簿赴农牧民家里收帐,其中也有农牧民因缺少日用品主动找到德兴海去赊帐的。

    德兴海在交易中采用以物易物、低进高出的方法。售出商品价格为;茯茶每包20元银元,大米每升4元(约9公斤),藏靴每双4块,斜布每方(约2平方市尺)1元,牦牛每头20元,青稞每担30元。收回产品价格为;每头牦牛15元,上等马每匹100元,绵母羊每只1元,头等狐皮每张8元,羊毛每120市斤20元,鹿茸每架25至75元。以物易物的价格为:每包茶叶兑换牦牛3头,每双藏靴兑换牛皮1张,每架鹿茸(8叉)付茶叶3包,每市斤羊毛付青稞1市斤。例如,宗加牧民才仁打了一架8叉鹿茸,德兴海给他3包茶叶,后来他又打了一架比上次较大的8叉鹿茸卖与私商王治帮,王付给他银元120元。再加,果洛牧民用羊毛来换青稞,德兴海以每担(100市斤)青稞33元、羊毛每150市斤20元作价对换,可见,德兴海在交易中总是采用低进高出的方法对农牧民进行高利盘剥。

    德兴海放给农牧民的帐,如果负债人当年无力偿还,其利率计算方法由德兴海视情决定,少至5%,多至驴打滚(即翻番计息),不少农牧民负债累累无力偿还导致倾家荡产、流漓失所,甚至家破人亡。如:蒙古族牧民旦增,因欠德兴海债务未能如期偿还,最后只得去给德兴海当长工抵债。其家小流落乌兰。再如:香加蒙古族牧民拉吾,全家4口人,赊欠德兴海债务折绵羊7只,因偿还不起,拉吾携长子出逃,其妻生活无靠饥饿而亡,次子绝望中悬 梁自尽。拉吾出走,德兴海犹未甘休,找到拉吾的妻舅哈希哈家里讨账。哈希哈十分生气,对袁友療善说:“要帐可以,我妹子及外甥的两条人命你们先还给我。然后把帐还你们”。哈希哈是当地有名的猎手,打枪弹无虚发,德兴海怕反目后会造成后果,只得作罢。

    德兴海主要依靠骆驼运输。香日德分号的货源,由希里沟总号供给(后在察汗乌苏领取)。又将自己收购的皮张、药材、牲畜等上交给总号。来往运输,均雇用骆驼。每峰驼脚价15元银元。下属德兴海除收回的羊毛只向上司报库存数字,实物由自己储存保管外,其余物资全部向县级德兴海解缴,来往帐目,均采用以物作价、相互抵消的结算方法。

    正常经营外的经营活动

    国民党都兰县政府香日德设治局撤走后,留下土地100多亩。德兴海在经营这部分土地中,一面雇用少量农工进行管理,一面在春耕播种、夏收打碾时向当地群众摊派义务工收获的粮食多用作职员的口粮和牲畜饲料,不计收入,一般不作交易。

    为了增加收入,德兴海从各部落中物色部分猎手,发给枪支弹药,派往深山猎取鹿獐,廉价取回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当时,官商为了垄断经营,各要塞均设有关卡,防止畜产品及贵重土特产品外流。德兴海派出的猎人,均发给上有“×××受我部委派上山狩猎,请各路关卡予以放行”字样的证明,官府路卡见德兴海的通行证,立即为之大开绿灯。

    由于德兴海放帐谋利,至使许多群众相继逃亡,德兴海收帐找不到主户,造成的亏空日渐增多。1948年,香日德德兴海因群众还不起帐造成亏空达万元之多,经理袁友善企图谋取对策以抵赤字。当年,他们购买驮牛200头,雇用民工20名,到格尔木、大柴旦一带去挖硼砂。当时每公斤硼砂,如果在正常情况下,非但可以抵消万元亏空,还可剩余一大部分银元。然而,由于中途生了变故,香日德德兴海非但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反倒招致了不少麻烦。硼砂尚未来及处理,吴可端就伸来了魔爪,以私自买卖驮牛为由,硬行逼交3800元银元的税收。袁友善在上司的敲诈勒索下几乎倾家荡产、走投无路、

    德兴海从事放帐经营活动,主要依靠衰落的上层人事协助。当时国民党的部落里设有保甲编制。保甲与部落(旗)多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因此,德兴海与部落里的上层人士素有交往,部落里有紧急事务,需要较多的钱物,一时不凑手,就向德兴海赊借,然后又将借用的钱物摊派给本部落的群众偿还。为此,德兴海下去收帐,经常和群众发生争执,群众不承认拿过德兴海的商品,德兴海却坚持按帐面数字收取。群众怨声载道,其实是部落里的摊派到群众头上的。

    官商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1948年,国民党都兰县政府县长吴可端下令巴隆旗征收军用马8匹。袁友善既是香日德德兴海的经理,同是也兼任巴隆旗的保长职务。巴隆 王爷接到征集马匹的命令后,委托袁友善办理,袁立即在部落里逃选8匹充作军用的好马,派人送往希里沟,不料其中两匹身长与高低未达到官方要求的标准而被指责为“贻误军机”,并将袁友善派去的人用绳子吊了起来。袁得知消息后十分恼火,手持左轮手枪到县政府要求放人,吴可端在县府接见了袁友善。袁将巴隆部落委实挑不出够尺码的好马过委讲了一遍,吴岔开话题问:“你最近是否买过200头牛”?袁答确有此事,并将欠债人逃亡,想挖硼砂弥补亏空的事统统讲了出来。吴又问:牛现在何处“?袁答:“已经卖掉了”。坐在桌子旁边的一位县府秘书说:“你买牛时未上税,卖牛又未上税,200头牛一买一卖,税率加倍,需交税款白洋3800元,否则,别怪不讲交情!”袁明知是讹诈,但也无可奈何。立即返回香日德筹集洋,他先向班禅行辕借了500元,又向猎手哈希哈借了两颗麝香,然后用面粉到金场挽回3两黄金,税款仍凑不齐,只得变卖了家里的金银首饰,勉强凑足3000元大洋,当他把大洋送到县府时,吴可端声称要物不要钱,袁只好回到香日德把大洋换成茶叶、布匹、藏靴再次送交县府,但是仍差800元未曾交清。官府逼得很紧,袁促襟见肘,悲愤难言,只得再次向班禅行辕求援。当时班禅行辕的办事处长江巴平素与袁交情甚厚,见老朋友遭此厄运,颇为同情,乃对袁马上就得逃跑,没有功夫难为你。你就在寺里躲避几天。等吴走后就没事了“。袁承江巴相助,在寺避风1月时间,都兰解放。袁友善的800块冤枉帐随之了结。

    德兴海依官仗势,巧取豪夺,钱若流水,米烂积仓,但职员 们收入甚微,引起了逐利者的眼馋,有些人挖空心思,图谋伺机捞取私利。1948年,巴隆德兴海一个叫唐生喜的职员,声称要开辟市场,到果洛去做一趟买卖,其申请得到了上司的赞同,于是巴隆德兴海让他提取价值8000元大洋的百货,并配给他数10头驮牛、马匹等,然而唐如鱼脱网,一云不返,当时因国民党政权在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濒临倾危,无暇顾及,唐生喜幸免追踪,解放后又返回香日德定居。

    临近1948年底,吴可端派人到各下属分号清理帐务,派一名叫王保桢的人到香日德清点库存,将价值高、易携带的商品全部拿走,最后还剩50万斤羊毛,几百双质量差的藏靴及收缴果洛牧民的80余支破枪支。1949年9月人民政权成立后,德兴海将羊毛和枪支上缴给都兰县香日德区人民政府,是由齐英寸区长负责收缴的。

    马步芳在可鲁沟地区挑起的民族事端

    彭措达尔杰口述 麦里根整理

    可鲁沟旗是柴达木8旗之一。由青海蒙古族左翼盟和硕特北左旗(俗称可鲁沟贝子旗)和青海蒙古旗左翼和硕特北右未旗(俗称可鲁沟扎萨克旗)合并构成。下设戈壁、郭里木、怀头他拉、伊克柴达木、马海、赛什腾、乌呼图尔、哈尔腾、夏日哈勒京和扎萨克等10个佑。境域西北由阿尔金山的阿南坝山与新疆接壤;北抵党河、疏勒河、扎来山与甘当毗连;东至赛什克牙豁与柯柯旗相邻;南到西南部与柯柯旗、台吉乃旗紧连。民国时期,全旗有1千多户(按征税户计),约1万多人。牲畜达70万头(只)。

    可鲁沟是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纯蒙古族旗。在怀头他拉、德令哈等地有小块农业,种植青稞,自产自用。旗内全民信仰喇嘛教。有一座中心寺院(阿拉腾德令哈寺)和5座小寺院(郭里木寺、怀头他寺、柴旦寺、马海寺、赛什腾寺)。另外有每年祭祖的3个大敖包。

    一、哈萨克人迁人可鲁沟旗的经过

    1937年初,哈萨克头人艾力斯汗、豪其带领的400多户哈萨克人从赛什腾(花海子)迁入可鲁沟旗。当时,蒙古族牧民不让他们在赛什腾一带居住。哈萨克头人面见可鲁沟旗大王爷索南帮吉力,诉说他们东迁途中遭遇,要求借赛什腾一带草场居住。大王爷索南帮吉力同佑领们商量后,同意借草场居住,并向对方提出6条要求:(一)要在阿南坝一带放牧;(二)要尊重当地蒙古族风俗习惯;(三)要维护秩序,不准偷东西;(四)不准乱下帐房和抢牧;(五)不准打猎,特别是野骆驼;(六)不准破坏牧业生产和草场。哈萨克头人条条接受,并按要求在阿南坝一带定居放牧。当时,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关系融洽,互相谅解,友好合作。随后,陆续迁来阿南坝一带的哈萨克民约9010户。

    马步芳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极力制造民族隔阂,挑拔民族关系。他命令在阿南坝一带的哈萨克牧民要迁到共和县恰不恰和都兰县希里沟一带居住。并派亲信对哈萨克头人造谣“海西蒙古族、藏族对你们不好,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我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你亻产生活困难,可以抢他们的牲畜,没有关系。你们要小心,他们贪心不足机打你们。“反过来对蒙古族头人说:“哈萨克是外来人,我们是青海人,如果他们在们的草场上放牧,就把他们撵走,有我作主。”因而,哈萨克与蒙古族的关系恶化起来。有些哈萨克牧民在搬迁途中,抢劫了哈尔腾、柯柯赛、疏勒托来、巴拉沟郭勒、贡艾里沟一带蒙古族牧民的牲畜,引起蒙古族牧民的不满,于是蒙古族头人准备打哈萨克,但在哈萨克头人的道歉下,才得到谅解,没有发生冲突。

    三、 当地蒙古族与哈萨克族关系的恶化

    马步芳的爪牙并不就此罢休,于是指使驻军打死了居住在茶卡的哈萨克牧民,并制造假象,归罪蒙古族人。还说:“你们死了人,可以找蒙古族算帐!。”这时,哈萨克头人更清楚地看出了马步芳的阴谋诡计,为摆脱马步芳的残酷统治,于1940年春,艾力斯汗、胡赛英、沙布尔巴依等率领900户哈萨克牧民开始西迁,准备逃往国外,马步芳闻讯后,由十九旅副旅长韩进宝、韩三成带领骑兵约50人,责令宗加、可鲁沟蒙古族旗兵100余人,向西追击。追至秀沟时,把即将迁逃的哈萨克人包围起业,并以花言巧语哄骗他们返回原地。当哈萨克牧民返回到诺木洪山口时,韩时宝以防逃跑,进行了一次大的搜掠,并抓了哈萨克头人。事后让可鲁沟旗、宗加旗回本旗交差,并命令韩三成率本士兵先行回防。当时天色已晚,蒙古族旗兵就在附近扎帐住宿。韩进宝为了寻欢作乐,派人把艾力斯汗的小老婆和年轻漂亮的妇女强行拉到帐房里任意进行奸污。对此,哈克群众气愤难忍。为了报仇,小头人胡加恒暗与匪军帐房里的哈萨克妇女相约做好内应,于当夜进行了偷袭。用刀棒击杀韩进宝和士兵数10人,救回了被韩进宝关押的哈萨克头人和妇女,连夜西迁。天亮时,韩三成才闻讯韩进宝间被消灭的消息,立即命令其部和住宿在附近的蒙古族旗兵一起出动追击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眼看追兵逼 近,边还击边逃,死伤惨重、损失很大,最后所剩人马分两路逃跑,一部分逃往可可西里;另一部分往马海逃路。这次追杀,哈萨克人认为蒙古族旗领路马匪军追杀,哈萨克人认为蒙古族旗兵领路马匪军追杀,怀恨在心。他们在逃跑途中肆意抢劫杀人,赛什腾、马海一带的可鲁沟旗牧民大受其害,马海寺变被焚烧夷尽。

    三、哈萨克人抢杀可鲁沟旗蒙古人的悲剧

    哈萨克人的抢杀激怒了蒙古族群众,巴拜协理王带佑领们到大王爷索南帮吉力家,就抗抵哈萨克人的抢劫提了3条建议:(一)把所有的枪支集中起来,再买一些枪支,加强旗? 组织,进行训练;(二)在边界上设哨进行巡逻,以防哈萨克人的搔扰。索南帮吉力没有同意他们的建议,并说:“现在我们不研究,先报县府再说。“巴拜协理王回去后,无可奈何,同阿格牙扎萨克王一起,于1941年6月月召集夏日哈勒京、哈尔腾、伊克柴旦、马海和扎萨克托海一带的蒙古族旗兵训练37天。都兰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说:“未经大王爷同意,随意训练旗兵是错误的。”并罚了骆驼500峰。事后,蒙古族旗兵的训练解散,蒙古族也没有能力抵抗,为此哈萨克人劫掠了赛什腾、马海一带的牧民后,8月分抢掠了伊克柴旦地区。8月初,在伊克柴旦扎哈塔文艾力生一带,哈萨克人抢杀了从马海逃难过来的牧民和伊克柴旦地区的蒙古牧民20多户的老幼共计400多人。这次的惨案中只跑出来马海的布其一人。接着又打了扎萨克王阿格牙,杀死了达格都等10多户的老小,抓走了阿格牙王,烧毁了家产。给阿格牙王穿上破烂的女人衣服,百搬污辱后,才放回。这次抢走马3000多匹(大部分是大王爷的),牛头1000多头(只)。8月中间,又一次抢掠怀头他拉哈吉布其一带的萨满达等30户,杀害了200多人,抢劫各类牲畜10000多头(只)。这次惨杀中只有扎林万德1人带着伤幸存下来。哈萨克人继续往东行抢,怀头克白、怀头克白、怀头他拉、赛木灯(王爷所在地)等地群众随之受害,牧民的银器皿饰等贵重物品被掠夺一空,并赶走骆驼3000多峰,抓走了拉尔根章格等家的3个小姑娘。9月底,哈萨克人包围了阿拉达布只尔一带的拉洛等50多户居住点。蒙古族牧民奋起抵抗,同哈萨克人枪战了一天一夜,最后子弹用完,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哈萨克人共杀害蒙古族牧民300多人,抢走各类牲畜5000多头(只),烧毁了钱部蒙古包家产。枪战中只有巴力梅格,陶格等3人突围成功才幸免一死。这次哈萨克的人马损失也很大。12月 中旬,哈蒙克人抢杀了戈壁才勒格尔一带的苏日格其等15户牧民群众,还把蒙古族老人捆在一起,扔进了巴音河,抢走牲畜1000多头(只)。当年牙沙图伊克沙哈勒一带的蒙古族70-80户牧民全部被哈蔭克人杀光了。

    四、 可鲁沟旗蒙古族人的流落生活

    可鲁旗蒙古族群众,多次遭受哈萨克人的洗劫抢杀后,在可鲁沟草原上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1942年他们为了逃脱哈萨克人的惨杀,背井离乡,开始了流落生活。在赛什腾、夏日哈勒京,哈尔腾、乌呼图尔、扎萨克一带的200多户牧民流入甘肃省敦煌马鬃山等地。戈壁、郭里木、怀头他拉、伊克柴旦、马海一带的300多户牧民流散在祁连、大通、共和、海晏、湟源、湟中和汪什代海、刚察、达布其及王家旗、柯柯旗、达布逊戈壁旗等地。这些流落的可鲁沟旗牧民没有乘马和运输工具,更无牛羊,饥寒交迫。在异乡他地有的给牧主们放羊、干活,甚至卖子女维持生活。1943年9月,带领流落在刚察伊克乌兰一带的可鲁沟旗牧民200多户往夏位他拉滩一带逃难的巴拜协理王在途中贫病交加惨死在乌兰木里。其余牧民都迁入夏拉滩。马步芳闻讯后,又派人将刚刚到达尚未喘息过来的蒙古族群众赶回巴尔达木一带。1946年7月,巴拜协理王的长子彭措达尔杰(本文口述者)带领100多户牧民,从达布其返回郭里木、德令哈等地,靠打错、捡白刺果、挖锁阳维持生活。流落在其它地方的可鲁沟旗的牧民也陆续返回可鲁沟旗。1949年解放时,生活在可鲁沟旗的蒙古人约有200多户、2000多人,牲畜达1000多头(只)。

    我们可以从可鲁沟旗大王爷索南帮吉力家产损失情况中,清楚地看到被哈萨克人洗劫的可鲁沟旗牧民的情景。1937年,索南帮吉力有蒙古包30顶、枪500支、马3000多匹、牛1000多头、绵羊10000多只、骆驼3000多峰。但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蒙古包4顶、枪3支、马200多匹、牛50头、绵羊100多只,骆驼30多峰。

    五、得到解放 过新生活

    1949年11月,王本巴等人到希里沟建立人民政权。翌年8月,都兰县副县长伊林带领公安局局长杨文锦等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来到可鲁沟旗,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组织人30人组成的自卫队,彭措达尔杰同志担任自卫队队长。1950年9月,在郭里木阿荣敖包,自卫队与流窜的残匪打了11个小时的仗,保卫了家乡。这时可鲁沟旗蒙古人中传颂着“哏着共产党饿不死,太阳照着冻不死”的一首歌。随后郝全珍等领导同志带领骑兵来到可鲁沟旗。为了解残匪情况,由自卫队带路,骑兵到了伊克柴旦与甘肃部队相遇,得知附近没有任何情况后,就回来了。

    1952年8月党和春民政府把哈萨克族安置在格尔木阿尔顿曲克和甘肃的阿克赛。可鲁沟旗牧民才得到安宁,开始了新生活。流落在其他地方的可鲁沟旗蒙古族牧民陆续返回家乡。到1953年时可鲁沟旗牧民共有300多户、2210多人了。流入敦煌、马鬃山一带的可鲁沟旗蒙古族牧民得到解放后,于1950年安置在甘肃省并成立了录北蒙古族自治县。

    都兰自卫队述略

    丁尕 王洛 王武魁整理

    都兰自卫队是解放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人民自己的群众性武装力量。在当时支援和配合人民解放军清剿股匪、保卫各族群众 生产、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都兰顺利开展建政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建队背景

    1949年10月,青海省军政委员会派出以王本巴为县长、康熙俊为秘书长的20余名各族干部,组建都兰县人民政府。到达希里沟时,原国民党县政府的房舍已被蒋马残匪焚烧夷尽,他们就在一土族农民院内竖起高杆,悬挂五星纸旗,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宣告了都兰县人民政权的建立。然而流窜在柴达木地区的国民 新疆阿山区专员乌斯满、国民党西北反共救国军副司令包布拉、国民党专员索亚股匪和人称“北川大爷”的土匪,以及美国间谍驻乌鲁木齐领事耳克南、哈官专员尧乐博斯、鄯善警察局长哈里、反动头人则拉提巴依、胡安因等人串通勾结,凭借山川险峻、交通封闭的柴达木地势,利用人民群众及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不够了解、疑虑多端、恐慌不安的心绪和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散布谣言,挑拔民族关系,抢劫贸易货物,袭击政府工作人员中,至使各族群众的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人心惶惶,整个农村牧区动荡不安,建政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宗加、巴隆、太吉乃、可鲁沟地区的牧民群众更受残匪之害,自养成群地被 残匪抢走,财物被掠夺一空,一些无辜牧民惨遭杀害,逼 得有的部落背井离乡、逃难异地。这些亡命徒的暴行激起了各族群众的愤恨,纷纷要求党和政府严厉镇压。于是,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根据彭德怀司令员的指示精神,发出进军柴达木的号召。并于1950年5月,泊派出由方新同志为书记的22名都兰县委组成人员和35名部队干部组成的都兰县公安队,会同奉省军区司令部命令由三师副师长李书茂、八团参谋长朱江,八团政治处主任戴金种三同志率领的三师八团二营、军直属骑兵团一个连,开赴都兰地区,按省委搜求精神,开展群众与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工作,认真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调解民族怀部落内部纠纷,动员和鼓励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政治争取与军事清剿相结合的方针,争取上层,瓦解土匪,收缴散兵游勇的枪支,清剿 国民党残匪。

    二、建队概况

    都兰县第二批建政工作人员到达察汗乌苏后,发扬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革命传统,贯彻党的民族统战政策,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着手进行各项工作的同是,派出人员赴各蒙族和藏族部落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和训练自卫队,提高防匪保家的自卫能力,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

    1949年11月,以王本巴为首的首 批建政工作人员在巴隆旗组建由官木切格为大队长、下设三个班、有36人组成自卫队。1950年以方为书记的都兰县委在总结巴隆旗自卫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巴隆旗自卫队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换自卫队长为宗都,副队长为查汉夫,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与此同时,在宗加旗组建了以麻木时灰队长,下设两个班有23个人组成的自卫队;香加旗组建了却代为队、尕里为事队长,下设五个班、有63人组成的自卫队;可鲁沟组建了彭措达日杰为队长,下设3个班,有30人组成的自卫队;茶卡旗组建了周格国为队长,下设3个班、有34人组成的自卫队;汪什代海部落成立了100余人的自卫队(详细资料未能落实)。到1951年,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基层自卫队武装,在太吉乃旗组建以尕才仁为队长、达西拉布腾为副队长,下设3个班,有32个人组成的自卫队;在柯柯旗组建以达尔吉为队长、保图娃为副院长,下设3个班,31人组成的自卫队;在王家旗组建以诺仁排力为队长、达日杰为副队长,下设3个班,38人组成的自卫队;在夏日哈组建以傲日旦为队长、下设2个班,有19人组成的自卫队;在察汗乌苏组成的自卫队;1952年在热水组建以娘本加为队长,下设2个班,有21人组成的自卫队,以后又在沟里组建了金梅为队长、格日鲁为副队长,下设3个班,有27人组成的自卫队。

    随后,县委、县政府根据都兰地区广阔,队员分散的实际,为加强自卫队组织纪律性,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革命觉悟的基础上,依照区划将香加、巴隆、宗加、太吉乃自卫队、整编为四区自卫大队,任命宗都为总大队长、达西拉布腾为副总大队长。整编可鲁沟(今德令哈镇辖区)为三区自卫大队,任命彭措达日杰为总大队长,日杰为副总大队长,因而,在短短4年时间里,这两个区的自卫队就发展成由两个总大队13个大队、500名身强力壮的自卫队员的武装队伍,增强了人民防匪自卫能力,残余匪特受到人民武装的震慑。

    武器弹药的配备,采取有步枪持步枪,无步枪持土枪土炮,集中各旗枪支给自卫队的措施,因而队员配有俄式水连珠步枪、美式扒拐步枪、日式二八步枪、土造单拐枪、土造 火药枪等各种各样的武器,除每个自卫队员1支枪、1匹战马外,每班原则配有1顶帐篷,1匹驮马。

    三、历史功绩

    人民自卫武装成立之后,以“劳武结合、维护治安、发展生产”为宗旨。在县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执行剿匪肃特,防奸防盗,捕捉逃犯,维护社会治安,巡山放哨,保护自然草山、森林、矿藏资源以及公路、桥梁、通讯设施;承担路经进出首长和地质勘探人员的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兵力部署在南、北两条防线;南线为茶卡-夏日哈-察汗乌苏-香加-沟里-巴隆-宗加-诺木洪-太吉乃;北线为茶卡-王家,天峻-柯柯-可鲁沟-太吉乃。

    在剿匪镇反和政治争取工作方面,可鲁沟旗自卫队配合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于1950年9月清剿苏亚股匪,击毙匪首苏亚,打死打伤多名匪徒,残匪四散逃遁。翌年,可鲁沟、柯柯自卫队配合甘、青、新三省部队围歼乌斯满股匪,打死匪首加纳布力,活捉匪首乌斯 满;1951年12月,宗加、巴隆、香加、太吉乃四旗自卫队协助县公安队、解放军驻香日德骑兵连,在诺木洪的乌努洪山脉包围了包布拉股匪,经过激烈战斗,活捉匪首包布拉等35个匪徒及家眷,其匪夥终告覆灭。1952年行踪无定的“北川大爷”股匪被可鲁沟自卫队一举歼灭。至此,流窜在都兰地区的股匪武装被基本肃清。都兰地区的社会治安大为好转,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但有零星不明来历的土匪搔扰案件时有发生,于是“保卫家乡、维持治安”的任务落在了自卫队肩上。一次,几十名土匪武装来香加四村抢劫,该旗自卫队发现后很快与香日 德班禅警卫兵取得联系,并协同作战,打死7人,缴获数十匹战马,有效地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一个冬天的夜晚,有12人组成的土匪武装路经香加科日地区时抢走群众牛羊,自卫队长傲其尔带 3名队员,奋力追赶打死敌1人,夺回牛羊。1953年茶卡盐湖南岸出现600多头牛群和10个来路不明的人,经自卫侦探是一支武装盗盐的团伙,搞清情况后当即组织队员围捕,追回了盐驮,保护了盐湖资源。该旗自卫队员还先后捕获“北川大爷”土匪歼余2人和1名原马步芳青藏公路修筑兵团军官以及3个伪装成喇叭的持枪分子,缴获手枪、步枪10余支,子弹千余发。香加、巴隆、可鲁沟自卫队曾先后抓获60余名劳改逃犯送交当地农牧和化验公安部门,达日玛,叶木清等队员受到场方的赞扬,并获现金、茶叶等奖品,在人民政府政治争取政策的感召和人民武装的强大攻势下,活动在沙柳河、旺尕秀地拦路抢劫的包英科日等零星散匪,感到日暮途穷,遂向人民政府交械投降,很快,该区公路畅通,生产恢复,社会秩序日趋安定。

    自卫队在支援西藏的平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也做出了积极贡献。1950年6月,县里派罗布生、尕才仁二同志,去省接受进藏物资驮运任务,返回后,立即召开动员会议,由宗加、马匹,做好进藏运输准备工作后,于是年7月从巴隆、香加两旗自卫队中骆驼 运送军用物资,从察汗乌苏出发,历时1个多月,将物品安全运送到玉树放州曲麻莱的曲木尔布腾(七叉河)地区。来年冬天,抽调宗加、巴隆自卫队员60余人,用1000峰骆驼运军用品,由罗布生带队,从察汗乌苏出发,翻山越岭,历时20多天历程千余里,把物品安全送至木棍可可西里。1952年宗加、巴隆、香加自卫队分别给进藏部队当向导、驮运物品,有力地支援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除此之外,1951年至1955年,香加、巴隆旗自卫队受县委委托,曾两次担任陈毅元帅、班禅大师进藏途中的安全保卫任务,多次给地质考察队当向导,保护安全,探明不少煤、铁、铜、金矿藏,为开发都兰、发展经济出了力,流了汗。

    五、 人才培养

    经过艰苦的战斗和执勤磨炼,自卫队员从各个方面很快地成长起来了。党政领导也十分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成长,对英勇战斗,工作积极,思想进步,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秀分子大多被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成为党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自卫 队员中安排革命工作帮有二十七名,多数安置在公安 战线上。在这些干部中,希候巴、更巴、宽太加、塔尔新、彭措达尔杰等同志曾分别担任副省长、州人大主任、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丁尕、达吾达、罗布生、

    木湖尔、已乐、托布新巴依尔、达娃、尕和才仁、旦增、巴力生完德等同志曾担任 县科级干部。除此,在自卫队员中还踊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为群众树立了学习榜样。桑特尔加同志荣获“全国治安模范”称号,周格加同志荣获“全省治安模范”称号,为海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深受各族群众赞扬。

    巴隆自卫队

    初建于1949年11月。组建人王本巴,当时有36名队员、36匹乘马、3匹驮马、36支步枪、3顶帐篷、下编3个班。

    一班:

    大队长:官木齐格 班长:查汗夫

    副班长:傲索荣

    队员:克布增 阿拉布腾 达西桑杰

    明久尔 龙德格 傲斯尔 赛格赛 拉玛却特尔来格登 哲德

    二班:

    副队长:宗都(县治安模范)班长:罗布生(治安模范)副班长:丁尕(后在公安局工作)

    队员:哈西哈(县治安模范)刚保夏科 卡格德尔(曾任巴隆保卫干事)

    纳木加 加木措 仁青 旦增尖措 三班:

    班长:土布生(曾在县公安局工作)副班长:艾里(县治安模范)

    队员:巴力生完德(曾在县公安局工作)加木鲁 尕日玛东 来格西格 索南木

    乔格拉 巴桑纳木加 道布弟 塔 尔新

    才仁(县统战部长)

    宗加旗自卫队

    初建于1950年,组建人齐英才、郭玉玺,当时有56名队员、56匹乘马、4匹驮马、56支步枪、4顶帐篷,下编4个班。

    一班:

    队长:麻木里(县治安模范)班长:典增(吸收干警)副班长:旦增(县治模、乡长)

    队员:仁青龚尕桑德格(吸收公安干警)东德布(吸收公安干警)尕生巴吉 阿日布斯力 吉吾 同德布 尕完德 官吉布

    二班:

    班长:东华 副班长:官却格

    队员:乔亚 周革 更登

    旦巴尖措 尖金 达日鲁 达依仁青 哲来 道布吉里 巴吾 阿克尼 希日布

    三班:

    副队长:得文尕拉 班长:本木青(县治安模范)副班长:达木求

    队员:陶德布 布热东登

    罗布生才仁龚吉 典增金巴 布热改次力 明久尔 官布加 巴特尔 陶日吉里

    四班:

    班长:巴力吉德 副班长:夏里齐

    队长:巴怕 宁柯尔 乌兰哈西哈

    索荣加布 周格日 早怕 宗斗代里格日尖巴 代白 艾仁青银巴

    香加自卫队

    初建于1950年,当时有62名队员、62匹乘马、5匹驮马、62支步枪、5顶帐篷,下编5介、

    一班:

    队长:却代副队长:尕里 傲其尔 (县治安模范)班长:批登

    队员:都果拉子焦特布它尔

    索南巴木久尔 丁尕 纳木加 切木久尔 道尔杰 拉麻特尔 安加

    二班:

    班长:尕果

    队员:怕阿冰 巴曲英龙保达日吉 托日宁 齐梅德 官会拉 尕里 周格加 阿玛加腾 普日布

    三班:

    班长:尼西日

    队员:扎纳木加 西鲁纳更龚特尔加 才德布 永木青加 刚托 道布 拉布西力 焦特巴 桑德格加

    四班:

    班长:道布加(香加乡长)

    队员:布加 依日吉吾 叶仁排力 托布登巴乐玛 达加 大闹日布 闹日布扎哈西哈 高力加 巴鲁 加木措

    五班:

    班长:代里格日(县治安模范)

    队员:布久 齐梅德 巴图哈新 鲁布增 绿银龙白尹达木

    可鲁沟自卫队

    初建于1950年,当时有30名队员、30匹乘马、3匹驮马、30支步枪、3顶帐篷,下编3个班。

    一班:

    队长:彭措达日杰(现州政协副主席)

    班长:加楞完德(县治安模范)

    队员:巴依尔 依布新 金布 诺日布 叶仁排力 尼玛 拉音 托义字达尕尕尼玛

    二班:

    班长:拉拉

    队员:伊利克尔 文德尔 尕够

    孙元 香力腾 革木宁 天力 香日齐布 查汗阿门

    三班:

    班长:达木登索仁

    队员:民西里 莫胡尔夏拉 达达字买 加木索仁(县治安模范、公安局长)

    道 尔杰旦德尔加雅(干部)江巴

    茶卡自卫队

    初建于1950年,当时有34名队员、34匹乘马、3匹驮马、34支步枪、3顶帐篷,下编3个班。

    一班:

    大队长:周格加(省、县治安模范、干部)班长:焦力(干部)

    队员:达娃乌吉文青次更田利宁巴雅尔杰 排力吉 道尔吉 怕特格(县治安模范)

    二班:

    班长:革吉

    队员:官 保 层 克 沙尔卡

    才布腾加 尕 布 巴 加 钢 登

    拉布斯力 达布加 桑特尔加(全国、县治安模范、乌兰公安局长)

    三班:

    班长:拉呼乐

    队员:毛 木 日 尕 周格日 银巴龙 白曲西木 赞布拉 达木其格 同白才尔加(县治模范)太吉乃自卫队

    初建于1951年4月,组建人齐英才、李新产,当时有32名队员、32匹乘马、3匹驮马、32支步枪、3顶帐篷,下编3个班。

    一班:

    队长:尕才仁(曾任都兰公安局副局长)

    班长:怕特格(干部)

    队员:巴乐(曾任乌兰公安局长)

    托布新巴依(曾在都兰商业治安股、治模)

    达娃(曾在都兰商业工作)达吾达(曾在诺木洪乡书记)普 吾 旦 增 龙 本 诺木青 东德布

    二班:

    副队长:达西拉布腾(曾在都兰治安股)

    尕 依 班长:木胡尔(都兰侦保股)

    队员:罗布生 艾力哲 索 荣

    陶尔吉力 扎 科 希日布 贡斯力

    三班:

    队长:拉 文 班长:加布德力

    队员:利 西 尕尔吾 元 登 纳 文 尖 巴 龚吉布 群排力 乌日金 官 保

    柯 柯 旗 自 卫 队

    初建于1951年9月,当时有31名队员、31匹乘马、3匹驮马、31支步枪、3顶帐蓬,下编3个班。

    一班:扎达木登

    队员:王吉力 伊达木 劳 迪 桑木吞 杜 西 赞巴拉 文 卡 龙德格 尖 巴 希日布

    二班:总队长:达尔吉 副队长 :保图娃

    班长:东 华

    队员:才仁加 钢西格 斯 达 达 西 桑德布

    三班:

    班长:保龙(县治安模范)达木登 南 增 杨 生 满 德 夏德布 代德汉 考尔劳 帕 华

    王 家 旗 自 卫 队

    初建于1951年7月,当时有38名队员、38匹乘马、6匹驮马、38支步枪、3顶帐蓬,下编3个班。

    一班:

    队长:诺仁排力

    队员:贵日齐布 阿命达拉尔齐布 来格登 更 登 那木特尔层排力 官木齐加布

    二班:官木切格

    队员:看达大尔恒 银 巴 利西木

    老布加 元登班德 拉玛加 关 洛 利日布巴力登道尔杰 扎察汗 道尔杰 曹尕青

    三班:

    副队长:达日杰

    队员:巴力庆特日 夏日力吉 王永爱 阿木尼布增 乔生加布 彭次格 王德格 尕布增 扎焦特怕 大更登

    夏 日 哈 自 卫 队

    初建于1951年,当时有19名队员、19匹乘马、2匹驮马、19支步枪、2顶帐蓬,下编2个班。

    一班:

    队长:傲日旦 班长:公保才让

    队员:旦 正 赵杰才 康大周 目 尼 桑德合 李战海 刘昌龙 拉哇东知

    二班:斗 拉

    队员:马列高 战 表 马 加 加 贝优林忠 官却呼 战 方 本特尔

    察 苏 自 卫 队

    初建于1951年,当时有13名队员 、13匹乘马、1匹驮马、13支步枪、1顶帐蓬、下编1个班。

    一班:

    队长:每夫兴 班长: 久昌子

    队员:李自成 康存社 陈贵珠 李自明 康完保 保太学 保太育 康成夫 刘里生 安国昌 胡合生

    热 水 自 卫 队

    初建于1952年,组建人方新当时有21名队员 、21匹乘马、2匹驮马、21支步枪、2顶帐蓬,下编2个班。

    一班:队长:娘本加(州、县治安模范)

    班长:赞 洛

    队员 :本加 山本知 加 本 呼和达 达 恰 赞 洛 李 本 才 昂加 阿日达

    二班:

    班长:南木太 拉吉加 才让加 门久尔李 巴 尼合旦 诺那山科 宽太加(州人大主任)

    沟 里 自 卫 队

    初建于1953年,当时有27名队员、27匹乘马、3匹驮马、27支步枪、3顶帐蓬,下编3个班。

    一班:

    大队长:靳梅 副队长:格日鲁

    队员:南焦木 来格登 加鲁海 加木措塔尔新 更巴 达西尼玛 哈布增

    二班:

    队员:官木措 托 巴 巴 吾 道吾日高 布 扎 科 傲 科 才仁加 才哈力 怕西尔

    三班:

    队员:道尔特布 扎布果 纳格亚 哈木增 官么才 刚知格 希日布。

    忆海西州第一民族医疗机构蒙医科

    金巴

    海西州第一个民族医疗机构一州人民医院蒙医科,是应当地各族群众的要求和民族地区防病治病的需要,于1975年成立的。

    我州地域属高寒牧区。由于高原的寒冷气候变化无常,加之我州医疗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广大农牧民缺医少药,高心病、肺心病、高血压、血脂增高、骨炎、胆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容易产生,对我州各族人民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根据以上情况,州卫生局决定成立州医院蒙医科并派贾卡同志担任的筹建工作。贾卡同志担任的筹建工作。贾卡上任后感到,首要任务就是组织一批懂蒙医药、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经验,在群众中有威信的、热爱蒙医事业的、对工作责任心强的专职医务人员。为了搞好这项工作,他在全州各县的民族医务人员中进行了调查摸底,于1975年底和1976年初,从怀头他拉调来罗布增蒙医大夫,从格尔木调来金巴大夫,成立了3人组成的蒙医科。

    当时这个蒙医科,只有1间半房屋、1张桌子、1口捻槽和不到1000元资金的草药。一间房子既是诊断室又是治疗室也是药房,另半间房子是库房和配方室及加工室。没有药架,我们就从自己家里拿来木板钉了一个1米高的药架。我们的药品全靠自己人工加工,由于需求量大,我们需要天天加工药品。我们3个人的具体分工是1个人加工、配制;1人上门诊和进行治诊;另一人司药划价。其门诊制度是“三先”:先为农牧区来的病人看病;先为老年人、孕妇及残疾人看病;先为重病人及行走不便的病人看病。当时虽然工作很忙,我们还是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出诊,上门为重病人治病。这样一来,到我们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外省的患者也来接受治疗。蒙医药的采集收购、炮制、加工、配方是十分复杂的工作程序,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做到药品齐全。蒙医药历来有明确规定处方标准,少一个品种就不能加工和使用,于是就自己进山采集,回来加工炮制。

    1977年夏天,在乌兰、天峻县境内的北柯柯、铜普、茶卡、生格、天棚等地采药、巡回医疗,搞药源普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他们给我们安排马匹,解决住宿和伙食,还派人给我们带路,帮助我们采药、晒药、装药、定药。实践证明,只要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一切事情都好办。

    1976年,本院组织巡回医疗队,我科虽然只有3个人,还是抽1人到都兰县宗加、巴隆、香加等地,一面宣传党的计划生育等各项政策,一面培训乡村医生。当年所培训的27名蒙医生现已成为这3个乡的医闻卫生骨干。

    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艰苦奋斗,连续3年被 评为行进科室,罗布增同志被 评为行进个人,参加了省、州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好评。

    1978年春季,州卫生局给我们增设5间房子、10张床位、增编1位药工。4月份开始收住病人,还开展药浴治疗,蒙医科开始利用化验、X光、超声波等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古老的蒙医有了高飞的翅膀。

    1978年3月,海西州委决定成立蒙藏医院,州委统战部和州卫生局拨民族事业费10万元,州计委下达基款30万元,于1978年6月筹建,当年竣工开始门诊开业。

    壮观的石经院

    陈佐帮

    离天峻县城约20余公里处有块名叫夏尔哈的地方。据活佛认定,这里风水很好,是一块宝导。原汪什代海部落的千、百户头人们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处石经院。于是从黄南召来镌刻式匠60人,汪什代海本部落派出民工40人,共100人,从1953年4月开始,到1957年石经院全部竣工,用4年时间,在石板上镌刻藏文“关角尔(即甘珠尔。藏文大藏经两个组成部分之一,意为佛语部,包括显密经律,分为7类,即:戒律、般若、华严、宝各、经集、涅盘、密乘)大经108部。“沓木多”(全名《佛说大方广解脱忏悔梵行净罪成费庄严经》)解脱径200部,佛象324尊,塑造堆科尔却会旦”(即佛塔)1个,塔顶冠以用600元从塔尔寺卖来的镀金盖。石经墙砌成高2米、宽1米、周长320米的四方型石经院,共花人民币105,600元。经院落成后,每年4月举行1次诵经法会,全汪什代海18个部落,诵经法会由50名僧人诵经,群众转过拉。共需青稞1000斤,酥油200斤,炒面300斤。这些东西供僧人食用、“放桑”、点灯、布施使用。当然,这些费用全部由18个部落的群众承担。

    1958年冬季的“大跃进”中,这座壮观的石经院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镌经石板被拆去打畜圈,盖羔棚,有的拉去做热炕。佛塔被拆掉,整个石经院成了一片废墟。

    1984年,原千记子丹洛(现州政协副主席)投资3,600元,雇人将镌经石板从各处收拢回来,重新垒起了石经院,虽不恢复原貌,但也可观。

    新彻成的石经院,座北朝南,西墙长86、4米,北墙长76、4米,东墙长80.4米,南墙长79.4米。四周墙高2米,上窄下宽,横断面呈“凸”字型。下半部高1.35米,宽3.2米,土半部高0.65米,宽2.45米,门朝南,宽3.1米。

    石墙西外侧有佛龛62孔,内侧有佛龛58孔;北墙外有佛龛62孔,内侧有54孔,东墙外侧佛龛58孔,内侧55孔;南墙外侧有佛龛79孔,内侧50孔。共计外侧佛龛 243孔,内侧217孔,总共640孔。石佛高0.6米,宽0.7米,深0.4米。

    石经墙总石方约1736立方米,经文石方约488立方米,(经石未全部收回),占地面积64.6平方米。

    上一条:海西文史资料 第五辑 下一条:海西文史资料 第三辑

    关闭

    copyright@2007 www.cn-sg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州政协办公室所有 电话:0977-8222046
    技术维护: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信箱:hxdzzw@haixi.gov.cn
    青海ICP备05001235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